□力女
不经意间想起了扁担,勾起了我缕缕情思。一段绕口令:“板凳宽,扁担长,板凳比扁担宽,扁担比板凳长……”把我带到了用扁担挑担子的年代。
我的少年时正处在大集体年代,生产队里经常分东西。分得的东西,挑得起的就用扁担挑。窄长的扁担挑过稻谷、麦子、玉米、番薯、蔬菜、稻草、玉米秸,挑过水、土、粪……挑不了的,也用扁担抬过稻谷、玉米、麦子、番薯等等。挑回来的是一家人的口粮,或是一家人生活,赖以生存的物料。看似不起眼的扁担用途还真不少哩。
扁担,可以说是我童年时相识,少年时相知。我接触扁担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在少年时代开始,几乎每天早晨要去井里挑水,少则挑一担,多则挑三、五担,要把灶台边的水缸挑满。那时生产队里分了东西,我大多是用扁担挑回家,觉得天天在长劲,不知道劲有多大,期盼着挑回家的东西越多越好。有了这样的想法,也就不怎么觉得累。不过,时间长了发现,稚嫩的肩上也压出了一道道紫红色凹下去的印痕,这是扁担留下的印记,一直在肩上驻留了好长时间,它时时唤醒我对扁担的记忆。
1962年,我要读初中三年级时,家里决定不让我上学了,要我参加生产队劳动。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手中不缺两件工具,一是锄头,二是扁担,也是农民的标记吧。父亲决定我参加生产队劳动后,就到街里买来了一把新锄头和一条新扁担(毛竹做的,大约有250斤可挑)。
第一天我出工,发现一些男社员肩头扛着一把锄头、一条扁担,扁担有的是毛竹做的,有的是木头做的。有三位堂叔的扁担是柏树做成的,已经磨得油滑光亮。第一次参加队里劳动,正值春耕,劳动任务是割青草,将所割的青草挑到田里作肥料。第一次劳动扁担就派上了用场。
炎热的夏天,生产队“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是最繁忙与辛苦的。中午,回家吃中饭时,男社员都需挑一担(两箩)打下的湿谷(大约200斤),送到村口的晒谷场。队长叫我也挑一担回去,这时我来到稻田中央,用新扁担两头分别挂起了一箩湿谷,用足力气撑了起来,烂泥没上了膝盖,裤管沾满了泥巴,一脚深一脚浅的把两箩谷挪到田埂上,歇会儿,再挑 ,挑一段距离,歇一会儿,不知歇了多少次,才摇摇晃晃地挑到了晒谷场。有气没力地迈进家门,祖母有点儿舍不得,掀开我的衣领 ,看到肩上磨得通红通红,摸摸感到火辣辣的痛,祖母心疼,流下了眼泪。
是年冬季兴修水利,建造范家水库,参加水库劳动的有附近的三个大队(村)男女社员,劳动的场面非常热闹。按件计工,挑一百担泥土,作为一工(实工10分)。自己掏土,一担土(泥土满满两土箕)挑到水库坝上,从管理员手中拿一枚竹签,下午歇工清点竹签,由生产队记工员记上工分。为了造水库,我专门买了一条扁担,每天坚持上水库工地挑土,真正是“上磨肩胛,下磨脚底”。磨破了衣衫,磨起了血包……
有时候,队与队之间开展劳动竞赛,比挑担子快,比挑重量,其实是力气比赛。有一天,在掏土时,掏出了两个石磉子,有人说谁能挑得起并且行走10米距离,给他记3分工分。这时,三个大队的干部来到一起作证,其中一位干部用土广播喊:“比赛开始”。在水库工地上的男女社员呼啦啦围成了一个大圆圈。有个男社员走到石磉子旁边,用双手掂量一下,说一个磉子起码150斤,两个有300斤。这时有许多男社员摇摇头,摆摆手,说道:“谁吃得消?能挑300斤?”在场的面面相觑,也有人在鼓动队里力气大的社员能试一试。冷场了一刻钟,三个大队干部再次商量,奖励工分加至5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各个队的社员再次响起了动员声、鼓励声。我所在的生产队社员都在鼓励与我同村的堂叔去参赛。在众目睽睽之下,身材魁梧的堂叔拿着柏树扁担,走到人群中间,用两条绳子各缚一个石磉子,用扁担穿过绳子,稍蹲身子,扁担横在肩膀上,用力挑了起来,本来四周围的社员鸦雀无声,这时,欢呼声响起,掌声如雷,堂叔在欢呼声中迈开步子,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将两个石磉子挑出了10米之外。堂叔脸上洋溢着光彩,一根扁担挑起了村子的声誉。
范家水库是1960年开工建造,建成后,坝长有260米,坝高6.5米,库容量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为720亩。我亲眼目睹这座水库的建成。在那个年代海岛各地建成的一座座大大小小水库,都是生产队的社员用扁担一担一担挑出来的。范家水库1991年进行了扩建,现有库容量为25万立方米。现在,范家水库水质优良,成为六横民众饮用水主要水源之一。
曾记得1963年5月的一天,我很荣幸与大队(村)蔬菜队的社员一起给老鹰嘴的部队伙房送菜,用扁担挑着一百多斤的蔬菜,翻山越岭来回整整走了一天,早晨,太阳还没露脸出发;晚上星光灿烂才回家。蔬菜队的社员用扁担长年累月给岛上各地驻军送菜,是扁担挑起了军民鱼水情……
扁担,在老百姓手里变得灵动起来,用扁担挑起了生活,挑起了春夏秋冬。
春天里,目之所及,一队队社员挑着嫩绿的秧苗,从村子走向田野,一条条扁担挑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扁担悠悠,乡愁悠悠。
夏天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男女社员挑着那沉甸甸的谷子,从喧闹的场院走向四面八方,走向各家各户……扁担两端挑的是金黄。扁担悠悠,笑语悠悠。
秋天里,扁担挑的是收获。荡悠悠,荡悠悠,荡出的是乡村秋天丰收的舞步。扁担悠悠,收获悠悠。
冬天里,乡村百姓肩上挑的是一担担柴火,这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百姓的心窝。扁担悠悠,烟火悠悠。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朱德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1928年11月,红军会师在井冈山,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朱德随着队伍去挑粮,每天往返50公里。每天为能与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于是,他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了“朱德”两字。朱老总用扁担挑出了人民军队的官兵团结情怀,挑出了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
现在很少用扁担了,扁担虽已远去,但不去的是我的回味和思念。慢慢咀嚼着写“扁担”,写出的是无边的乡愁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