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大力开展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全面优化交通秩序纪实
□记 者 翁瑜霞
通讯员 张兆真
提要:交通是城市运转的大动脉,承载着城市发展使命。交通秩序如何,直接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文明交通包括道路交通井井有条的状况,以及人们为维护交通安全与畅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近三年来,我区围绕全面优化交通秩序工作目标,大力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营造起文明交通人人参与、全民共建社会共治的良好道路交通环境。
引子
每天,人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无论是在交通高峰期还是平峰期,只要遇到要过斑马线的行人,行驶的车辆总会自觉停下来,待行人过马路后才驶离斑马线。
每天,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当道路没有行驶的车辆时,人们行走到红绿灯前时,总会恪守这样一个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沈家门平阳浦,那里有个浦西公园,每天夜幕降临的时候,当地居民纷纷来到公园纳凉及开展各种娱乐健身活动,但是居民过斑马线若遇红灯亮起,总会自觉站立路旁等候绿灯亮起过马路……这只是文明交通展示的其中一个缩影。
近三年来,我区围绕全面优化交通秩序工作目标,大力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展示出文明交通的全新变化。
疏堵结合
整治违停车辆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衍生出机动车违停的交通违法行为。这道难题如何破解?我区交警部门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双管齐下,对症下药。
首先,交警部门加强对背街小巷违法停车行为的监管。同时,启动“1+X”合成作战勤务模式,形成交警、派出所、特警三支铁骑队伍合力,对辖区主要街道、违停集中区域进行不间断巡逻,对车辆未按规定停放在泊位内或严重影响道路通行的,予以处罚或拖离,强势推进路段停车秩序整治。
其次,交警部门以辖区居民聚集区、背街小巷、建筑工地等为重点,排查清理长期占用停车公共资源的“僵尸车”,联合城管部门拖移“僵尸车”455辆。
同时,做好“疏”导工作,通过新划车位、盘活资源等,千方百计为车主打造便利的出行环境。来自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区有12处被征收区块及危旧房屋拆除后改建临时停车场,新增临时机动车停车位1500余个,免费向市民开放,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非机动车驾驶人
基本都戴头盔了
“现在,电动车驾驶者安全头盔佩戴率达到95%以上。”近日,记者来到东港海印路和金城街路口,执勤交警斯一峰告诉记者,驾乘人员未佩戴安全头盔、逆行、违规带人等现象越来越少见了。
记者在路口观察近10分钟,看到电动车驾驶人群均戴着头盔。“安全头盔关键时刻是保命的,一定要戴牢的!”在路口等绿灯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自7月1日《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施行以来,交警部门全力开展集中整治,在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整治“霹雳”行动中,以城乡7个重点交通路口、主要城区道路、主干公路和城区、乡镇核心区域为重点,严查严管严控驾驶电动车不戴安全头盔、违法载人、逆向行驶、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对于非机动车主未佩戴头盔、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采取口头教育、抄写承诺书等方式,路口志愿者、交通协管员常态化参与交通管理,增强了市民文明出行意识。
严管“两非”车辆
确保道路安全
今年4月9日凌晨,交警部门通过前期的视频研判和科学部署,在大干路、东海西路等路段共查获“两非”车辆12辆。
“两非”车是指非法营运、非法上路的车辆。“这些车辆多被改装加上了动力装置,车辆性能不稳定,会给辖区道路交通环境造成很多不可控的隐患。”参与整治的交警说。针对近段时间“两非”车辆抬头现象,交警部门重点整治辖区内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在加强“两非”车辆专项整治中,交警部门加强数字勤务,依托大队调度中心等,对“两非”车辆聚集地点以及车辆轨迹进行跟踪,大数据分析研判“两非”车辆违法行为重点路段,采取固定检查和流动巡逻相结合的24小时管控模式,有效遏制了“两非”违法行为。
普陀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评说
普陀交警以防范化解交通安全领域风险隐患为主线,围绕交通事故防控压降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公安交通管理警务,为护航新区发展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下一步,将实行路面管理精细化,继续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强推“一创一治”系列行动等,提升“铁骑”警务时效,深化交警警务改革创新,努力提升交通管理整体效能,为交通秩序管理,道路安全治理及专项整治贡献力量。
记者感言
普陀是我家,爱护靠大家
交通文明是展现城市文明的窗口。经过近几年的交通秩序整治,普陀交通秩序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市民文明出行意识不断提高,文明交通渐成氛围。
城市是我家,爱护靠大家。良好的交通秩序要靠全体市民的共同遵守、共同营造。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维护文明有礼、安全有序的交通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