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走近河泥漕

陈其本/摄

□郑加安

我曾在1968年下半年舟山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虾峙河泥漕小学任教,至今离开河泥漕52年了,非常想去看看那里的港湾、那里的村庄、那里的学生……

2020年5月24日,上午7点钟,我从沈家门客运站乘虾峙2号客轮去河泥漕。客轮经过1小时航行,8点钟稳稳当当地停靠在虾峙栅棚码头。

手机响了起来,是小学时的学生朱永仕打给我的,他特意雇了一辆轿车来码头接我们,同时上车的还有两位学生。轿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向河泥漕村驶去,原来的砂石公路,已经改造成沥青路面,车子行驶得顺畅且平稳。

车到黄沙冈墩时,我要求司机将车子开得慢些,让我看一看记忆深刻的那条长坑岭,我目不转睛地往车窗外张望下去,山崖下原来一条狭窄绵长的长坑岭被树木和柴草覆盖得看不到了踪迹。

1968年下半年从舟山师范学校毕业后,我挑着被子和行李,从栅棚步行到河泥漕。那时,虾峙岛上没有公路,没有车子,走过虾峙南岙就是山路,山路的路面多数是用一颗颗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成的。由于时间长久,经成千上万人的踩踏,鹅卵石被磨得非常光滑,大的石块甚至磨出了脚印子,在阳光下闪烁发亮。

黄沙冈下去是一条山岭叫长坑岭,故名思义那条岭长而徒,总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寒冬行走能使人走得出汗。从栅棚走到河泥漕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现在通了公路,有了公交车,人们出门不用走这条长坑岭了。

车子行驶在半山腰,长坑岭过后,往下望去,能看到对岸、凉湖、长坑三个村子的全貌,一幢幢楼房依山而建,村口不远就是海洋,一波波海浪撞击着礁石,激起层层叠叠的白色浪花。车子从栅棚码头出发,开了不到20分钟就到了河泥漕村。

走下车子,首先跳入我眼帘的是河泥漕港湾,52年了,港湾的水还是那样的清澈、清凉,波平似镜,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粼粼波光。

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1968年在这里任教时的情景。河泥漕小学建在小山岗上,全校六个教师,唯独我一个男老师。那时小学是五年制。我一开始任教,就担任五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这班共有十个学生,而且全是男同学,该班的所有学科都由我一个人教授。

铛,铛铛,铛,铛铛……悠扬的钟声在山岗上空回荡,在港湾里荡漾,上体育课了,学生们欢呼雀跃奔跑到了教室外,小山岗上没有一块宽阔平坦的操场,无法打篮球、排球,因为没打几下球就会滚落到山岗下,只好去山岗脚下的港湾沙滩上打球、跑步、游戏……

河泥漕村前的港湾,是对面一座外陀山环抱而成,港湾四面围着山,天然成了“凹”字形,朝东的一面有二三十米宽的大口子,海水的进出经过这道口子,使得港湾有了潮涨潮落,潮涨时细浪抚摸着沙滩,潮落时留下一片金色。于是,这金色的沙滩就成了孩子们游戏、玩耍的好地方了。

美术课,我带着学生来到沙滩上,进行写生,我发现这些男学生画的全是些海洋、港湾,渔船、渔网,大黄鱼、大虾、大蟹……我问学生们:“长大了干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当渔民,下海抲鱼!”

放学了,我送别了学生,忙碌完了一天的教学工作,我就会独自站立在校门口的小山岗上,望着山岗下的港湾。渔船出海后,港湾里没有了渔船,没有了喧闹声,没有了马达的轰鸣声,只有湛蓝湛蓝的海水在荡漾,眺望远处,天空与大海合在了一起,成了一条墨线。海浪有节奏地撞击着港湾外的礁石,飞溅起朵朵白花,西沉的太阳红着个大圆脸,赖在远处大山的肩膀上,迟迟不愿落下去,真是夕阳有诗情,晚霞有画意,蓝色的港湾被映照得多姿多彩。

一个汛期后,渔船回洋了。我又站在山顶上,望着辽阔的东海大洋,渔船从一点点的小圆点,渐渐大了起来,一艘艘渔船从港湾的口子驶入,停泊在港湾中。平静了多日的港湾又喧闹了起来,桅杆上的旗帜在猎猎飘扬,马达声、抛锚声、汽笛声、招呼声、欢笑声,充满了整个港湾,港湾又沸腾起来了。

夜幕徐徐拉了下来,停泊在港湾里的渔船,船尾灯亮了,船舱的灯亮了,桅顶的灯亮了,渔村家家户户的灯亮了,同时升起了袅袅炊烟,传来了碗筷声,带来了鱼腥味,飘来了酒香。从上往下看,闪烁的灯火与天边的星光连成了一片,分不清了渔村人家的灯火,还是港湾中的渔船灯光。我被港湾的夜景迷住了,陶醉了。

我平静了一下心情,与往常一样,在灯下伏案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不一会儿,有人敲门,进来了几位小男生,身上还带着一股鱼醒味,“老师,我们回洋了,这是些新鲜的鱼货,给你尝尝!”是毕业的学生,他们围着我问长问短,有说有笑。我见他们脸庞都黝黑了,但黑里透着红,精神了许多。他们见我备好了课,批改完了作业,就一把拉起了我的身子,叫我到船上去吃“鱼羹”。来到了港湾,两个学生带着我上了小舢舨,摇着橹,一下子上了渔船,他们把早已煮好的一大盘鲜鱼、红烧肉、炒年糕、蒸熟了的鱼鲞,搬到船板上,并给我斟满了酒。这是我第一次在渔船上吃“鱼羹”,也是唯一的一次。渔船在晃动,我与学生们一道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们谈论着海洋有多大,谈论着“虾兵蟹将”,海洋里有多少种鱼呀!他们海阔天空,憧憬着未来的海洋、憧憬着美好的人生……

夜深了,一轮圆月悬挂在天空,群星璀璨,给海岛渔村涂上了银色,也给港湾洒满了银光,使得港湾流光溢彩,这真是让人看着是一幅画,听着是一首歌啊!

我在这所小学只工作了半个学期,后被调到中学去任教了。至今,我还是忘不了那里的港湾,那里的渔船,那里的人们,更是忘不了那悠悠的钟声……

我站在港湾岸上,这时四五个学生围了上来,热情地与我握手、拥抱。我感叹道,我们人都老了,但是,这个港湾却变得更美啦!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河泥漕村变得更美了。现任河泥漕村党支部书记朱永仕告诉我,河泥漕村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在港湾四周建起了休闲民宿(渔家乐)12家,现有10家在营业,2家正在装修中。他指着港湾中停泊着的一艘渔船和两艘小艇说,这艘渔船是供旅游者使用的。到了夏天,旅游客人可以乘着渔船,到附近海洋上去体验捕鱼的乐趣,现捕、现煮、现吃,吃不完的带回家,可谓是不亦乐乎……

我们正在交谈中,一辆公交车停了下来,一队外地旅游客人向港湾走来,一位姑娘背着包,走在前面,她一边走,一边用照相机给队友们拍照。还有四五个青年人来到港湾的沙滩上玩起了沙。一会儿,又有十来个年老的旅游者来到了港湾。我对几位学生说,看来河泥漕的港湾成了旅游中心点了。朱书记紧接着说,外地人都觉得这个港湾很美。过去,外村和本村的村民随便到港湾里掏沙,并装运到家里搞建筑,久而久之,沙滩露出了石岩,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在,严禁挖沙,村里还从外地运沙倒在这个沙滩上,决不让沙流失。

港湾不远处是虾峙渔俗博物馆,在朱书记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博物馆是由60年代时大队仓库改建的,装修得非常漂亮。室内陈列的一件件物品,展示了虾峙渔村渔民的风俗,同时也展示了虾峙渔业的发展。“舟山渔业看普陀,普陀渔业看虾峙。”这句话是对虾峙渔民的褒奖。虾峙岛上涌现出了许多有名气的“抲鱼老大”。其中河泥漕村渔民老大陈交夫,能捕鱼,产量高,被誉为“海鸥老大”,并且是省劳动模范。

朱书记为了照顾我,要了一辆旅游车,绕着港湾,向村东外嘴的“虾峙门国际航道导航台”驶去,道路两边一丛丛花儿芬芳,沿路环境优美。没几分钟就到了目的地。通往村东外嘴原本是一片嶙峋的礁石,落潮时石缝里尽是镶嵌着肮肮脏脏的海洋垃圾,涨潮时这些垃圾飘浮在港湾的旮旯里。近几年,为建设美丽乡村,沿着港湾建设了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在道路边还建起了渔家乐,吃、住、玩服务一条龙。

几个学生陪着我登上了河泥漕村东的东挑嘴,由宁波海事建置的虾峙门国际航道导航台高耸在东挑嘴的山崖上,山崖下是浩瀚无涯的大海,导航台可以远眺大海洋上的万吨巨轮,为巨轮的行驶导航。站在东挑嘴,往南面看,是外陀山,草木葱茏,怪石嶙峋,人称“海山仙境”。为扩展旅游景区,沿海通往外陀山的游客步道正在兴建。往村子里看,每一幢民宅,都是独特的景观,整个村子倒映在港湾里,似乎是港湾里还有个美丽的村子。

中饭是在民宿“余茗小宅”吃的,三层小楼,窗明几净,坐在玻璃钢凉棚下喝茶观海,心情豁然开朗。中午餐桌上全是海鲜,是由朱书记自己驾着小船出海,鱼是在海里钓来的,各种螺是在礁石里捡拾来的。我们师生围着圆桌吃得津津有味。

我们一边吃着,一边听着朱永仕书记对河泥漕村的今后美景的描绘,河泥漕村前程似锦,河泥漕村如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东海洋上熠熠生辉……

我走不完,也看不够。河泥漕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我。再次站在港湾岸上,看着潮涨潮落的东方潮涌,内心坚信着未来的河泥漕,追着太阳,赶着月亮,会发展得更快,变化得更美丽、更富裕。

2020-08-1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9061.html 1 3 走近河泥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