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
据近日出台的《舟山市普陀区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我区计划投资3.79亿元,实施防洪排涝项目28个,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项目将为百姓遮风挡雨,无疑是刻不容缓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在刚刚过去的超长梅雨季,全国各地频发洪涝灾害,我省同样如临大敌,千岛湖排洪史无前例地“七孔全开”。令人欣慰的是,普陀在连续降雨中安然度汛,许多原先动辄水漫金山的大街小巷未见排水不畅。这一切,得益于全区上下一丝不苟的防汛抗灾工作,其中防洪排涝工程功不可没。当然,前期的管网改造只是起到了疏通经脉的作用,接下来的三年行动计划更具整体性、系统性,有望在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方面更上一层楼。
由于地势原因,展茅区块易发生洪涝灾害。眼下,展茅街道防控排涝项目——长峙山西闸配套泵站工程主体建筑完工,如果遇上台风天已具备抽水运行条件,排涝能力相比以前翻了一倍多,东西两侧的泵站可以一定程度排除大展河涝水喝工业园区涝水,并预留茅洋河排涝能力。该工程计划今年9月底10月初全面完工,当地民众和企业将吃下一颗定心丸。
事实证明,一座城市的风雨无忧更应靠统筹谋划、科学施策。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治水史。中国古代留下许多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也涌现了无数为民治水的仁人志士。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就是因治水而名垂青史。宋代的苏东坡不仅设计、改造了西湖,还在杭州疏浚运河、完善排水系统,他充分利用当时的先进制陶技术,用烧制的陶管替代易腐烂的竹管,使地下管道更加可靠。由此可见,排涝提升工程从古到今一直在进行。
现如今,高温等极端天气增多,虽有大气候因素,但也与城市规划建设不当,加剧热岛效应有关。原有的风口堵了、曾经的湖泊干了,生态环境怎能不恶化?海岛城市得益于大海调节气候宜人,但也常受台风等灾害袭击,引发内涝。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规划、疏通排放路径,通过完善设施来抵御天灾。实施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为了尽快补齐防洪排涝能力的短板,使城市在变高、变大的同时变得更强。
科学技术已是今非昔比,现代城市更有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来营造“风水”趋利避害,更有助于打造更加恢弘、更加智能的地下工程来防洪排涝。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去年舟山就遭受3次强台风袭击,特别是第18号台风“米娜”正面登陆,强降雨造成城区大面积洪涝,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没有可靠的“里子”,城市总有一天会丢“面子”。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就要“面子”“里子”一起抓,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全,从而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我区防洪排涝能力持续提升,必将给民众撑起遮风挡雨的安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