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二版

创业实干奏响三产融合“协奏曲”

——蚂蚁岛“三美”融汇谋幸福系列报道(二)

本报讯(记者 邱勇 陈璐瑶 通讯员 钟梦诗)百余艘渔船一字排开,静静地停泊在港畔,渔嫂们穿梭补网,一片忙碌;崭新的巨轮从这里出厂,驶向深海远洋;各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寻找红色足迹,感受红色文化……

近年来,蚂蚁岛立足渔业优势,拓展船舶工业,聚焦红色旅游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共同演绎了一曲乡村振兴的三产融合“协奏曲”。

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走进蚂蚁岛水产养殖区,放眼望去,一块块方正的养殖塘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

在养殖场的一侧,十几个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塑料薄膜覆盖下的是数个相对独立的养殖池,正在充氧的池水翻腾着欢快的水花。养殖户丁贤波正在往池塘里投放饲料,塘中的虾苗竞相跃出水面争抢食物,长势喜人。

丁贤波是土生土长蚂蚁岛人,从事水产养殖十多年了,今年他在这里承包了60亩土地,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

“养殖是靠天吃饭,受天气、水质环境影响太大。”2006年,看到大棚养虾效益高、风险小,丁贤波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养殖户中率先采用“温室大棚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一次性取得成功,如今大棚养殖面积已经达到十余亩。

“今年气候适宜,南美白对虾长势良好发病少,算是好年景。”丁贤波说,采用大棚精养的方式,一年能出两茬,如果顺利,每亩虾塘可收1500~2000公斤的成虾。

“温室大棚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只是蚂蚁岛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面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大环境,蚂蚁岛主动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大力开展渔船升级改造,不断推进深水围网作业,着力提升虾皮加工水平,加快推广高效优质养殖模式,创新发展特色的休闲渔业……全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速,渔业经济大幅提升,2019年,全岛渔农民人均纯收入3.09万元。

做大做强造船基地

近年来,蚂蚁岛逐渐从一个渔业小岛转变为集渔业和工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岛屿。改变这座小岛的,是扬帆集团旗下造船企业——浙江东海岸船业有限公司的入驻。

近日,走进浙江东海岸船业有限公司,一艘巨轮屹立在岸边,庞大的身躯颇有“钢铁巨兽”的雄壮气势,工人们正爬上爬下,来回忙碌。

“这艘船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设备调试阶段,预计6月底试航,7月份可以正式交付。”据公司副总黄瑞昌介绍,这艘巨轮是公司建造的第四搜扬帆集团7800PCTC系列船,该系列船型是由扬帆集团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高附加值船型,也是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最大的车渡船,具备装载各种大型车辆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实际可装载7800辆轿车,“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对此系列船的建造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正在不断完善与提升。”黄瑞昌说。

“今年初,我们又陆续接到了5艘船舶订单,目前正在加紧赶工。”黄瑞昌告诉记者,多年来,公司积极开展创新研发,成效显著,2019年全年共交付散货船、集装箱船5艘,年产值约4亿元。“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推进船舶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红色旅游如火如荼

“来游览、来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的收益也提高了不少。”在蚂蚁大道经营餐馆的邹吉叶说起这两年的变化,脸上难掩喜悦。

邹吉叶告诉记者,多年以前,她与人合伙在蚂蚁大道开了一家餐饮店,因店铺年久,设备老旧,生意差强人意。2018年,在蚂蚁岛管委会的帮助下,她们将店搬迁到新址,并升级为排档,一到饭点经常座无虚席。

“新变化带来新气象,新店生意远远好过老店。”邹吉叶说,如今她和合伙人正努力在特色菜式研发上下功夫,希望让更多外来游客尝到更地道的本地佳肴,也打响自己的餐馆品牌。

如今在蚂蚁岛,不少村民都像邹吉叶一样,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在蚂蚁大道沿线开起了餐馆、民宿,“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

据了解,基地启动两年多来,蚂蚁岛管委会坚持以红色教育、生态教育、干部教育、艰苦创业教育、海洋意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打造“一带一线多点”为重点的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相继推出红色教育体验线、廉政教育“警戒线”、造船体验工业线、特色海洋文化线、野外生存拓展线,形成集参观、讲解、学习、互动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培训闭环系统。截至今年6月13日,累计接待学习培训团队1130批次36198人次,带动了岛内宾馆、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发展。

“我们将继续以蚂蚁岛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为主体,围绕红色文化游、渔村风情游、船舶工业游等内容打造蚂蚁岛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带动蚂蚁岛全方面发展。”蚂蚁岛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2020-06-19 ——蚂蚁岛“三美”融汇谋幸福系列报道(二)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7263.html 1 3 创业实干奏响三产融合“协奏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