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
后疫情阶段,我区诸多水产加工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卖难,尤其是一些出口主导型企业,面临海外市场萎缩更是日子难过。国外市场萎缩就开拓国内市场,这是顺理成章的。中国地广、人多,造就的市场空间使经济充满韧劲和后劲,这也是我们不惧风险困难的底气所在。只是,培育市场并非易事。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需要把舟山海鲜端上更多人的餐桌。
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大相径庭,对海鲜的接纳程度也各不相同。想让不习惯吃海鱼的内地人逐步接受,无疑需要长时间渗透。原本就吃鱼的地方,大概早已有了固定的货源以及品种,舟山海鲜要想成为新宠同样需要下一番功夫。
多数普陀人原本不吃辣,但如今大街小巷尽是川菜馆、湘菜馆以及各种“重口味”的外地餐馆,这说明味蕾是可以改变的。龙头企业的推广、新居民的融入无疑是“串味”的有功之臣。舟山海鲜同样可以遍布国内市场,眼下应首选上海等青睐海鲜的大城市重点推介,然后选择适宜品种逐步向内地城市拓展。
普陀水产企业众多,应充分利用原有销售渠道,并激活网上渠道,展开线上线下全面营销,还可抱团联手,共同打造舟山海鲜大品牌。政府相关部门要牵好头、解好忧,全力提供各类服务保障,充分利用友好协作城市等有利条件为水产企业搭建平台。
好味道的传播,离不开餐饮行业的帮助,舟山海鲜要进入陌生城市,迫切需要大大小小的海鲜馆帮忙打头阵。水产加工企业可以和餐饮名店联手拓展连锁店,还可以借鉴沙县小吃的模式,鼓励个体经营户走出去。只要越来越多的城市不断出现“舟山海鲜”的招牌,相信生意会越做越大。
疫情期间,笔者多次网购鸭脖、鸭掌、小龙虾等各地特产,基本都是开袋即食无需加工。尤其是小龙虾,只需加热即可端上餐桌,与实体店堂吃并无两样。反观本地海鲜,除了一些休闲零食,多半都是需要加工后才能端上餐桌。这一短板,显然影响着了国内市场的开拓。
许多外地游客在夜排挡吃得有滋有味,但回去时最多买一些无需烹饪的干货,很少会带那些透骨新鲜的海鲜。除了不好带又怕坏外,更是因为不会烧。
长期以来,诸多水产加工企业习惯于把鱼当作原料卖,三十斤一冰、五十斤一冰直接往外运,冰鲜车抛洒滴漏因此成为环境问题。如此粗放经营,不仅附加值极低,而且影响着舟山海鲜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因此,还须变“卖原料”为“卖成品”,让消费者撕开包装直接就可以端上餐桌。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调制出不同口味的即食海鲜,这样才能精准占领目标市场。
水产品精深加工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多年来我区水产加工企业也推出过不少即食产品,只是离上桌成席还有不小的距离。在网购已成风尚的当下,海鲜再不变生为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日子恐怕会过不长。“端上餐桌”理当成为新形势下的新业态,这次疫情带来的市场变幻,无疑对水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了倒逼态势。
疫情给水产加工企业带来的冲击同样是巨大的,复工复产之后考验还在继续。但话又说回来,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永远处于顺境,即使没有这次疫情,今后也会遇到其他的市场风险和困难挑战。要做百年企业,就得百折不挠。在政府帮扶、社会支持的同时,水产加工企业更要勇于创新创业,敢于开拓市场,努力把舟山海鲜端上更多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