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星)东海之上,马峙锚地,每日往来于此的油轮,将普陀与世界相连。
联通世界的,不仅仅是这一艘艘油轮,在更广阔领域,都能看到自贸区普陀片区寻求更大合作空间的身影。“对外前沿、开放高地”,撬动这一发展主基调的根本在体制机制的突破,在制度的创新。
创新,往往意味着从无到有的过程。“无中生有”,一个原本有些负面的词,可一旦放在自贸区的语境下,其附带的感情色彩也有了180°的扭转。
东展船运股份公司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它是去年被提及最多的落户自贸区普陀片区的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国际及国内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各港口成品油、散装化学品等运输,其开创的中国航运企业跨省迁移“船舶不停运”先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走进位于永跃大厦10楼的公司所在地,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忙而有序地工作着。回忆从注册地上海整体“搬家”,直至最后顺利“安家”这一过程中遭遇的“山重水复”、亲历的“柳暗花明”,公司负责人记忆犹新。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航运公司迁址中需要对公司注册地及船舶船籍港做相应变更。按常规流程,需要原注册地收回现有的公司专业经营证照和船舶全部证照,并办理注销,新注册地重新申请办理相关证书证照。一收一发中,船舶要停运,企业需承担短则几十天,长则几个月的停运损失。
东展船运拥有8艘油化船舶,要更换200多张(份)证照,按以往经验,公司至少需要停运一个半月,损失估计高达3000万元。
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命脉。面临可能要背负的巨额损失,东展船运试图寻找更“合情合理”的解决之道。他们一方面学习政策法规,一方面向普陀区政府汇报,希望能够避免船队无证运营、停运变更,尽量使损失最小化。区政府也组织召开了协调会,要求海事、港航等部门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破解难题。“那段时间,区招商部门、港航部门主要领导每周都会到企业与我会商,让我感到实实在在的诚意。”该负责人说。
经多方奔走,在浙沪两地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仅用了3个月左右,东展船运完成整体搬迁。期间,船队几乎没有停运,公司损失大大降低。
制度创新,带给东展船运的是实实在在的红利。“拆了藩篱,筑了新桥,连同四海贾如云”。在自贸区普陀片区这片热土上,这样破而后立的故事、类似的敢开先河的“破冰行动”,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保税船供油业务是自贸区普陀片区发展的重要引擎,油品产业链在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下势如破竹,吸引了一批行业大咖“加盟”。
2018年,中石化全球船供油业务中心在普陀“安家”,这颗“智慧大脑”操控着中石化在全球保税船用油结算、物流、调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普陀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沃土,为中心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了极大便利。
保税油“一船多地多供”是自贸区普陀片区在全国的首创之举,企业在舟山海关办理一次手续后,就可在一个航程内,在多个港口为多艘船舶开展供油,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手续办理更简便,油料损耗更低。”中石化浙江舟山石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安祥说。
自贸区的创新氛围也反过来促进企业“自我革新”。中石化浙江舟山石油有限公司率先在全国完成“不同税号下保税燃料油混兑”,这项业务突破了仓储设施使用范围限制,给企业和船东带来便利。
“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而是国家的试验田;并非政策优惠的洼地,要做制度创新的高地”,这句用来形容自贸区的“金句”,毫无疑问也是普陀片区最真实的写照。
自2017年4月成立以来,自贸区普陀片区一直将制度创新作为最核心的生命力,攀登在时代风口浪尖,弄潮起舞,不仅高质量完成复制各项“规定动作”,也勇于挑战“自选动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为舟山自贸区建设投石问路积累了经验:加强自贸区内外资企业负面清单管理,对负面清单以外企业实行备案制;制订出台《自贸试验区类金融企业准入与变更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类金融项目管理会商制度;首家自贸区专属银行交通银行自贸区支行开展自贸区内NRA账户办理结汇业务试点,设立自贸区首个离岸账户,便利跨境贸易;与阿里云达成合作协议,“海上阿里巴巴”平台实体正稳步推进;“海上枫桥”经验作为海岛基层社会治理样板入选商务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三年间,制度创新的“种子”正慢慢从“苗圃”变“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