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陌
日月
谈
清明节将至,与往年相比,这个清明节显得很特殊,受疫情影响,我区近日发布通告,暂停清明期间的有关祭扫活动,倡导采取网上祭祀、居家追思等方式缅怀先祖、寄托哀思,待疫情结束后再开展现场祭扫。
清明时节,祭奠祖先、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这个节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是继春节之后又一个聚集性的传统节日。但是在今年的特殊情形下,无论是千里返家,还是家族聚会,都会因人员流动、扎堆聚集,给疫情防控带来风险。当前,国际疫情快速蔓延,境外输入是疫情防控最大的风险点。因此,清明期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我区提前谋划,出台清明期间的相应管控措施,比如暂停组织群众开展集中祭扫、骨灰撒海、殡仪馆公众开放日等集体性活动,暂停公墓地、骨灰堂等殡葬服务场所现场祭扫活动。疫情之下,做好防控固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当清明遭遇特殊时期,相关部门也要探索如何做到“情”与“理”兼顾。比如在管控的同时,我区也对2019年以来去世入葬的新墓实行预约祭扫,就是兼顾了传统习俗之下百姓的情感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传承千年的习俗力量,还有另一种豁达,那就是有情不必寄于形,常怀心间长久远。这种情怀在现代,尤其在当下,具有别样的现实意义。往年清明节,集中祭扫活动以及一些祭扫陋习也给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大气环境等方面带来压力。这次疫情影响,从另一角度讲,也许是公众改变祭扫习惯的一次契机,因为从来没有哪一年,公众对“安全祭扫”“文明祭扫”的自主呼声这么高。
政府部门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在充分考虑百姓祭奠亲人情感需求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创新服务载体,在线上开展网上祭扫、云祭扫,在线下推出代祭扫服务。只有服务和管理都到位了,才能更好获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追思逝者的意义不仅在于寄托情思,更在于体悟生命的难得与可贵,所以我们只有战胜疫情、守住健康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