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俊英) 炎炎夏日,正是戏水消暑的好时节。在享受快乐暑假的同时,家长们也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安全防护如何安全戏水?这些事项要牢记。
家长要做到“四知”: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知内容;孩子要遵守“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擅自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擅自下水施救。
不同年龄段溺水高危地点也有所区别: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5-9岁儿童溺水高发地点会涉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
专家提醒,日常生活中存在多个溺水认知误区需破除。“溺水一定要扑腾并大声呼救”是常见误解。实际上,溺水大多悄然发生。当人的口鼻在慌乱中短暂浮出水面,本能地只会全力吸气,此时会有大量的水呛入气管,根本来不及发声。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同样不准确,呛水、抽筋、过度疲劳等都可能导致会游泳的人溺水。
“只要水面平静,下水就不会有危险”的观念也需纠正,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都可能对人造成生命危险。“佩戴游泳圈就能保命”同样是误解,因海水存在大浪、高温、漂浮杂物等情况充气游泳圈并不能在下海游泳时有效地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若不慎落水,科学自救是关键:保持冷静,尽可能让身体浮在水面上,等着别人施救。如果周围有可以抓、拉、扶的东西迅速抓住,借力浮出水面。如果没有可以抓的东西就要靠一定的技巧自行浮起来。换气时,呼气要浅,吸气要深。有人来救援时,一定要听救援者的指挥,不要猛拽救援的人。
发现他人溺水时,正确的施救方式同样重要:在游泳馆应立即通知救生员;户外则需大声呼救,寻求成人帮助,同时拨打110报警,并联系120急救人员,不要直接跳下水或手拉手施救,避免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寻找救生圈、木板、竹竿、树枝等抛向溺水者救人时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