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苗

读懂那一抹朱红

伯温中学七年级 华鑫悦

一页石文化书笺,亦是一窗江南景。

——题记

清晨的光,透过层层云彩,散落在奔流不息的瓯江河畔,那种娟纨明亮的光斑,被微风拂成片片金黄,小城笼罩在静谧之中。

山口素有石雕之乡的美称,典雅的古风建筑,木制的檀香随袅袅炊烟寄于蓝天之上,晃我心神,远望是青古色的山峦,层层叠翠,瓷秘色的玄水漾漾于烟墨色的白鹭脚掌,高矮不一的石阶冲起缟羽微浪,天空泛起鱼肚白。

我漫步于青色的石板,苔藓漫上石阶,四周是幽静的,参天古木撑起满树碧叶,这里是一个石文化公园——千丝岩,迈过几千台阶,走入印园,所到之处,花繁叶茂,尽是篆刻,我乘着树荫,仰起头,石柱上朱文篆体的山口,黑色的边款标记这里的花草,轻抚石块上行云流水的线条,思绪万千。

木制鎏金的“方寸天地”映入眼帘,桌上一盏台灯,晃这光,屋内很静,静得只有铅笔与石块的摩擦声和刀尖在石头上刻画的声音,时而有石块碰撞印泥的声音,老师站起身,打开投影,指导着我们如何用刀:“用右刀角点入石块并下压,形成一个三角形,然后连点成线。”我那时以为篆刻是什么简单事,不想多听,拿起刻刀,试了试,却发觉我连一个点也刻不出,我直起身子,在半刻半画之中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篆刻作品——日利。廖廖几笔,却也是我摸爬滚打费劲心血的成果,在交作业时,我一脸苦恼样,欲言又止,终是问出了心底那抹疑惑:“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篆刻啊,科技不是够发达了吗?这也没必要啊。”怕老师生气,又赶忙表示不是特别重要。

老师望向窗外,淡淡的墨香传入鼻腔。老师笑了笑:“好问题,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篆刻既是我们山口镇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蕴,我们在社会不断进步中,传承文化或许是另一种不忘初心的体现吧!从商代的甲骨文问世,到秦朝的小篆,雕刻是记录的工具,也是身份的体现,就像军司马印这方印章,他饱含古人对权力的智慧。也许他更会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福这方印的美好祝愿,中国梦这方印的心怀家国,他们见证了太多太多,他们早不仅是一块四方石头了。这是我们与文明的对话,应当以传统之韵,护文化之根啊!哦,对了,你这个边缘改一下,这么平整……”我若有所思,看着窗外,太阳躲进山的怀抱,揭开夜的序幕,但光并不会完全消失,路旁的灯开了……

回忆归笼,那已然是四年级的事了,我轻点面前那抹朱红,因传承而焕发的文化瑰宝,非一蹴而就,每一项技艺的背后,都历经前年光影,岁月留痕,但精神内核却熠熠生辉,我所能做的,只有传承……

2024-10-18 20 20 青田侨报 content_497343.html 1 3 读懂那一抹朱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