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瓯韵

守护和传承(四)

■ 刘景爱

上接11月18日三版

出色的领头雁

在吴立群心里,口号喊上千百遍,不兑现,只是水中月;再美好的蓝图勾勒千百次,不落地,只是镜中花。

在西班牙时,吴立群就是靠睿智的头脑、务实担当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走上人生巅峰的。回到村里,他身上背负着龙现村的发展和希望,初任之时,他觉得村里的事比赚钱更难。吴立群时刻告诉自己,无论多难,都要坚持。而且,一定要用创新思维和务实担当的精神去寻找发展机会,用勇于作为的作风去克服所有的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村民干实事。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吴立群凭着敏感的嗅觉和独到的目光,觉得龙现村发展机会会很多。他时刻关注中央、省、市、县、乡对乡村建设的政策倾斜,一心要抓住机会,让龙现村的容颜焕然一新。同时,他未雨绸缪,根据村庄建设规划,分轻重缓急,列出村里近期和远期需要建设的项目,预算建设项目需要的费用。在他眼里,龙现村头顶着世界级的名片,必须建设世界级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每个项目都需要钱,有钱才可以办大事办实事。

“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是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项工作,吴立群向乡政府争取资金,为村里建起了8户“美丽庭院”。每家庭院里都种植灯笼花,这是一种象征吉祥、纯洁、朴实、幸福、热烈的花。它们爬上墙体,细细密密的绿叶中开着星星点点的红色花朵,不娇不艳,像极了龙现人的性格特征。月季、绣球花、五色梅,家家户户门前都有花朵盛开,路过门前,让人感觉温馨又安详。

依托“山海协作”项目,吴立群把村集体的老水碓房,改建成村里最具有特色的农家乐,取名为“半亩鱼宿”,成为龙现一个网红景点。如今,每个到龙现旅游的人,都要进去看看这座古风典雅的农家乐,悠闲地坐在那里喝茶、喝咖啡、聊天,感受乡村休闲悠然的氛围。

为把龙现村建设成一流的乡村,吴立群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县里各个相关部门争取资金。2019年,吴立群成功申请到“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资金,通过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把村里静电、弱电的管线进行了下埋,村里上空蜘蛛网现象得到彻底解决,进一步改善了村里的环境。

2020年,龙现村获得农业农村厅环村线项目,建设一条2.2公里村公路,从村口到齐云山山脚,投资1500万元。这个项目涉及到的政策处理户数很多,村民对田地都是有感情的,一旦被征用都有种舍不得的感觉。吴立群多次到村民家中谈心,多次打电话给他们国外的子女,跟他们讲这条路对龙现村的重大意义,要村民们全力支持这个项目。

大部分村民都同意按政策处理自家的田地,也有小部分人坚决不同意田地被征收,有几户提出天价土地补偿款,给吴立群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吴立群不骄不躁,他苦口婆心地跟村民讲道理,讲村庄的发展前景,讲项目的重要性。其中一户村民,对自家的田地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坚决不同意被征收。为做这户人家的思想工作,吴立群到他家里18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吴立群的真诚终于打动了这户人家,最后这户村民签下征地协议。

对个别人一定要先给补偿款的征用户,为不耽误工程项目进度,吴立群自掏腰包,先把协议签下再说。在他心里,顺利开工是重中之重的事。村集体资金少,吴立群作为村支书,每年有6万元左右的工资,但他的工资都用在了村里的发展项目上,而且每年都还用自己的积蓄填补村委的额外支出。

村里的每个项目,经过吴立群的手,无论有多难处理的事,他都能用独特工作方式和强大的责任心,顺利推进,顺利建设,顺利完工。年终考核时,村中各项指标都走在市县的前列,无数荣誉蜂拥而至,龙现村的光环熠熠生辉。

乡里领导每当说起吴立群时,总是无比赞赏吴立群,说如果龙现村没有吴立群这种建设骨干,就很难突破龙现村在农村基础建设领域的瓶颈;如果没有他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就很难摆脱自然环境限制的困境。

稻鱼共生的守护和传承者

已是暮春。蓝翠鸟在山涧边的木荷树上,亮开了嗓子,欢快的叫声清脆欲滴,圆润柔滑。树枝随着它的叫声晃动而摆动,斑斓的羽衣更加生动美丽。

吴立群对村里每一户村民家中的田地拥有数量和种植情况,以及家中的人员情况了如指掌。龙现村在册人口1218人,在国内居住的约有200多人,真正在村里居住的只有100多人,老人和孩子居多,最年轻的一户人家户主已经57岁了。1000多人的村庄,放在整个青田,算是一个大村庄,1500多村民(包括未登记在册的侨二代、侨三代)在国外,在家居住的人数如此之少,也是青田前所未有的。

吴立群走在田边,听到蓝翠鸟的叫声,心中是着急的。蓝翠鸟是催耕催种的鸟,它的叫声无疑是告诉人们,赶快育稻种,赶快播秧苗。

龙现村一共有465亩田地,乡里要求要有300亩水田种植水稻,养殖田鱼。如今,村中劳动力稀缺,大片的田地撂荒,杂草丛生,没人管理。主要原因就是村中住户的年轻一代都到欧洲做生意了,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其次是老人们因子女都会给予足够的钱用,不需要种田养活自己。

去年,乡政府驻村干部动员了村里所有住户,种养稻鱼的亩数不到200亩,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劳动力成了种养稻鱼的瓶颈。面对一部分撂荒的田地,驻村干部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吴立群心中很清楚,龙现村的根和魂,就是稻鱼和华侨。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稻鱼共生系统已经传承了1300多年,让田地撂荒,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暮春的风挟着一丝凉意,从吴立群脸上拂过,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村口是一片广阔的田地,对面是一座山,山下一条清澈的溪流,一直流入四都港。吴立群抬头望向远山,耸立的山峰间一轮夕阳映红了半边天,水田倒映着美丽的霞光,整个村庄笼罩在金色的亮光中,无比的美丽。看着这么美丽的家乡,以及那些撂荒的田地,吴立群心里很痛。心里涌动着年轻时出国的那股干劲,必须不让一寸土地撂荒,一定要把“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好,传承好,在他手里有更加丰硕的成果。然而,现实摆在面前,每户有田地的村民,家中严重缺少劳动力。如何解决村里的瓶颈问题,吴立群陷入了沉思。

夜深人静时,吴立群坐的书桌前,一杯清茶,陪他到了下半夜。他写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看了一遍又一遍,觉得还是不完美。为田地不撂荒的事,他费尽心思,征询村民的建议,又和驻村干部商讨,经过多方面的建议,他终于写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方案。主要是让村民自行认种稻田亩数,剩下没有劳动力种的田地,村委向村民租种田地,付给村民田租。而且,政府发放的土地种殖补贴也归村民所有。村委种养的稻谷和田鱼,归村集体所有。

吴立群把这个方案报到乡政府,大家认为这是可行性很强的方案,惠利了很多没有劳动力的村民。方案公布后,村民欣然接受。这些年,龙现村所有田地得以复耕,靠的就是这个人性化的实施方案。

小满节气前后,是孵化田鱼苗的最好时日。龙现村孵化田鱼苗,用的还是最传统的技艺,在水塘里放入松树枝,让田鱼自然产卵,然后进行遮阴保护。在孵化田鱼苗期间,吴立群每天都要到村民家里查看情况,传授技艺,直至田鱼受精卵成活后,成为鱼苗,一个月后放到田里,他才放心。在他心里,传统的技艺一定要传承好,保护好。

梅雨季节,雨纷纷扬扬地落个不停。吴立群穿着雨衣,到田里查看积水情况,是否有鱼被冲走?村里多户村民都在田里把多余的积水放掉,看到吴立群到田里和他们一起,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吴立群认为,山间的农作物,和人一样,需要关怀,需要倾入爱心。它们回报你的远远要比你付出的多。

龙现村作为农业遗产保护地,吴立群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他想在村庄文化上做更多的文章。2018年秋天,举行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批准浙江省有6个村庄为农民丰收季举办地,龙现村是举办地之一。这次丰收节的主题是“庆中国农民丰收,品青田稻鱼文化”,和以往的开镰节相比,有了很多的创新,更加注重稻鱼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这届活动中“祭天地、敬父母、犒耕牛、庆丰收”的仪式,让来宾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每一个环节都和“稻鱼共生”系统有着密切关联,主角是稻鱼米,新鲜的尝新饭敬天地、敬父母,米汤则用来犒劳耕牛,用来庆丰收的国家非物质遗产——鱼灯舞,带有浓浓的文化气息,把敬畏自然、尊重父母、感恩付出、与人分享的大道融于其中,传递给每一个人。

连续四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龙现村以不同的主题吸引海内外人士来观赏旅游。2021年以“共生·共同·共富裕”,以艺术赋能农业,擦亮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新风采,描绘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

在吴立群眼里,文化是多元化的。龙现村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又是青田华侨的发源地之一,每年来村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如何丰富旅游路线、旅游内容、旅游文化,吴立群和乡领导共同谋划,在乡里建立稻鱼共生博物馆,不但可以丰富游客的知识,还有很大观赏价值。和稻鱼共生博物馆相配套的还有龙现村的乡愁馆、水利馆、农耕馆、世界货币馆等十三个博物馆。

为了十三个博物馆的选址和入馆,吴立群做了大量的工作。龙现村大部分村民都在国外,家中的房子基本空置。为建立博物馆,吴立群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国外的村民联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租用他们的房子为博物馆。

房子是个人的私人空间,很多人宁愿空置,也不愿意出租。吴立群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国外的村民,跟他们讲建立博物馆的意义,跟他们讲龙现村文化内涵和农遗品牌。吴立群在国外村民当中,有很高的威望,通过多次的沟通,很多村民们也是心心念念希望家乡更好,答应房子出租当博物馆使用。

民房博物馆,成为国际中小学生农遗研学营地,又是龙现村文化的一大特色,为龙现村深厚地文化传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完待续

2022-12-02 20 20 青田侨报 content_296582.html 1 3 守护和传承(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