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春节的延续,是年节的尾声和高潮。在青田,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民间最活跃的传统娱乐活动就是具有本土特色的灯舞。这些灯舞以彩灯为道具,以舞蹈为表演形式,在铿锵的锣鼓和震耳的鞭炮相伴下,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祝福,走村入户,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青田的灯舞,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许多乡镇都有着各自特色的灯舞,如海溪鱼灯、山口百鸟灯、章村马灯、仁庄龙凤灯等,均为群众所喜爱。近年来,经推陈出新,青田不少灯舞质量不断提升,并走向更大更宽广的舞台。如鱼灯、百鸟灯、龙凤灯也都相继走入欧洲,与异国文化并存互融,向当地居民展示着具有青田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文化。其中鱼灯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美的舞蹈道具和精湛的表演技艺,享有“天下第一鱼”的美誉,亦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参加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
今日,本报将青田本土地特色灯舞的制作、舞蹈队形、起源等作了盘点,以飨广大读者。
百鸟灯
百鸟灯出自山口。据相关文献记载,百鸟灯在青田建县之前就已有,清末后曾一度失传。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山口村民周定和等人邀请了石溪乡的鱼灯教练,模仿鸟类动作和习性,恢复了百鸟灯。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周氏百鸟灯便因战乱而遣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鸟灯开始重振,成了县里的重点民间文艺活动之一。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又一度衰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县文化部门恢复改进。
最初百鸟灯全队32人,有凤凰灯、孔雀灯、白鹤灯、喜鹊灯等二十余种,每一盏灯形,都如活鸟一般,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百鸟灯表演时,以两朵“牡丹花”领队,凤凰灯和青鸾灯居群鸟之首,紧跟牡丹。按规定舞式变换队形舞动鸟灯,队形变化连接自由,表演阵式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全由领队根据需要而定。近几年,百鸟灯的舞蹈改良成“百鸟走阵”“莺歌燕舞”“百鸟朝凤”等吉祥喜庆的动作。最后以“孔雀开屏”“百鸟朝凤”结尾,寓意吉祥如意,它没有鱼灯般热闹沸腾,但却玲珑有致,惹人喜爱。
鱼灯
青田鱼灯起源于海溪,红田鱼是产生“鱼灯舞”的基础,它意蕴:红火有余。海溪鱼灯舞源于南宋,相传,宰相朱胜非回归乡里后,为活跃家乡节日气氛而编制。后明代国师刘基利用这鱼灯舞的形式操练兵阵,改良阵法,使得这一套鱼灯舞成了民间沿袭的风俗。
鱼灯是根据瓯江淡水鱼的形象制作的。以长柄大红珠领队,举红珠者口吹哨子,指挥灯舞。珠后面是龙头鱼身的红鲤鱼,最大的两条叫“头鱼”,为全队的“鱼王”,其次两条叫“二鱼”,接着是鲢鱼、鲫鱼、田鱼、虾等。鱼灯表演时以“红珠”领队,每人手举一盏鱼灯,以变换队形进行表演,场面热烈、奔放和激情,再跟上紧锣密鼓,欢乐、喜庆的场景呼之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现吉祥如意、连年有鱼(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龙凤灯
龙凤灯起源于仁庄镇冯垟村。据传说,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约公元1170年左右),冯垟村姑娘冯小凤和后生周大龙青梅竹马,相亲相爱。本来这年中秋他们就要结婚了,但仁庄镇罗溪村西山上罗阳洞里的蛇妖用妖法把冯小凤吸进了罗阳洞,周大龙去解救,也被蛇妖抓走了。村民无奈只好烧香参拜,祈祷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来解救这对恋人,观音就派陈十四夫人带兵除妖救人。为了不误伤村民,陈十四夫人根据蛇妖贪淫好色的特点,故意设计了一个彩灯阵,名叫“龙凤灯”,由六姐九妹执灯出舞,并设计阵容。龙凤灯由冯垟村舞出,慢慢舞到罗阳洞前,蛇妖不知是计,果然被六姐九妹美丽的容貌所迷,偷偷出来看灯舞,被埋伏于周围的陈十四夫人及众天兵斩杀,冯小凤和周大龙被解救了出来。从此,这一带百姓以舞龙凤灯来纪念陈十四夫人收妖救人的事迹。
近些年,经过改良,龙凤灯从原来的四龙四凤,增加到了九龙九凤,颜色不一;大牡丹一朵、小牡丹十六朵;还有带头龙珠等。并以二胡、唢呐、锣、鼓、钹、钗等乐器伴奏,灯舞以“龙凤呈祥”为序,附以“龙飞凤舞”“神龙戏珠”“凤采牡丹”等阵图。同时,队形变换和链接极为自由,人数可多可少,演出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地和场合实际来调节,最多时可50人同时表演。
板凳龙
“板凳龙”舞的花样比龙灯要多,装饰也漂亮,活跃在腊口、舒桥等乡镇。板凳龙长近200米,每条板凳上都扎着灯。一个板凳三盏灯为一个龙节,由一个人手持。龙身一般由108条农家板凳连接而成,需青年壮汉方可舞动。首尾两套锣鼓,一对门灯,唢呐锣鼓领头,每次出行上百人上路,可谓气势恢弘,场面更是热闹异常。
板凳龙文化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舒桥等地的村民们都会组织一场盛大的“舞板龙”活动,从村头舞到村尾,祈求全村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採茶灯
採茶灯,青田方言俗称“打採茶”,旧时的採茶灯一般为6人:姑、嫂、大相公、书童各1人,梅香(青田方言音译,即指丫环)2人。现在採茶灯一般有16人,除姑、嫂、大相公、书童外,还有12个採茶工,手提12盏花篮,分别代表12个月。其表演分采茶、贩茶和奉茶三节。
採茶灯舞用青田方言边舞边唱,向观者讲述了一茶商外出贩茶一年,于腊月赶回家中过年,为知其妻在家一年来的言行,向妹妹探问,而妹妹为试探兄长对嫂嫂的情义,故从中挑拨,谎说嫂嫂在家不守妇道,使其夫妻反目,后从兄长的愤怒中知晓他对嫂嫂爱之切,又将其夫妻劝和的故事。青田俚语的“挑嘴姑”便出自于此灯舞。同时,在讲述茶商贩茶12个月的表演辞中插入对观者新年的美好祝愿。
马灯
马灯舞是浙江省流传甚广的一大舞种,从平原到山区、海岛,几乎各县市都有它活动的足迹。由于分布较广,其起源的历史背景说法也很多。章村马灯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昭君和藩为名排成十三个阵势,有开门阵、龙门阵、梅花阵等,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灯舞艺术。
章村马灯出自该乡的黄肚村,相传该村由于四面环山,低洼处才是农田,每逢大雨就会发生洪灾。南宋宝祐年间,有一汤姓人家从青田县城迁居到这里,见此情景,便仿效大禹,率子孙开山治水,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把黄肚村的水患消除。后人为纪念这位祖先的功德,便在村口建禹王庙,每逢元宵,以马灯活动祭祀。
龙灯
龙灯分“大龙”和“小龙”两种。龙灯的制作主要在于头和尾,龙身则比较简单,龙灯头尾都用竹篾结扎,糊上桑皮纸,再画上颜色,颈部粘贴红色的龙鳞,龙口中衔一颗活动的大红珠,眼珠也是活动的。龙身也是用竹篾编成,自龙头颈部起连接龙身各节至龙尾,用长长的麻布相连接,龙身里面还装上灯,如在夜晚舞动起来煞是壮观。
舞龙灯的花样不多,大致分为抢珠、编篱等,乐器也只有两种:单面鼓和大锣,鼓由两人在前面抬,一人于后面敲,锣则由一人一手提一手敲,龙灯的舞动,会随着锣鼓乐声的节奏快慢而缓急有致,煞是好看。龙灯经过寺庙,须在庙门口三点龙头以示敬意方可离去。
整理/若尘
摄影/张永益 张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