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雷倩 通讯员 叶海建)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崇头镇大垟村的大垟高山反季节香菇种植基地,看到菇农们忙着采摘第一茬夏菇,一排排菌棒卧地整齐摆放,圆润饱满的菇朵长势喜人,放眼望去大棚内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第一茬夏菇已顺利出菇,现在每天能采摘1000余斤,一级鲜菇每斤售价超10元。”基地负责人石余凤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笑着向记者介绍,香菇作为大伙青睐的食用菌,市场需求常年旺盛,但传统种植模式下,出菇多集中于冬季,夏季市场常出现供应缺口。石余凤便依托大垟村高海拔优势,这里夏季气候凉爽且昼夜温差显著,恰好满足反季节香菇种植需求,成功填补市场空白。
据悉,大垟高山反季节香菇种植基地于2024年开始种植夏菇,经过两年试种,已总结出丰富经验。而此前种植中,菌棒出菇有方向杂乱、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一直制约着经济效益提升。为突破种植瓶颈,石余凤和县农技人员一同寻找方法,将此前菌棒立地式栽培改为卧地式,并采用定向出菇技术,提升夏菇品质、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方便粮菌轮作。“定向出菇技术有两大核心手段实现定向生长、集中出菇,一方面是采用特殊材质与设计的定向栽培袋,运用光线引导菌丝向预定方向生长,确保香菇在菌棒特定位置整齐出菇,提高香菇品质;另一方面根据香菇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实时调节大棚内湿度、光照与通风条件。”石余凤说,在催菇阶段,通过把控昼夜温差与适度喷水,可刺激菇蕾在定向区域集中萌发。
记者了解到,今年该基地培育了“七河9号”“七河3号”“丽8”等优质品种10余万棒,预计全年产量可达15万斤,产品主要销往丽水、温州等多地市场。在规模和效益提升的同时,基地还成为周边村民的“增收站”。全年有固定用工3~5人,忙碌时节需要临时用工10余人,全年发放工资20余万元,有效带动当地留守老人及闲置劳动力就业增收,让家门口的“致富菇”结出更多“幸福果”。“基地离家近,走路就能上班,我主要从事菇棚的日常管理和采摘工作,现在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很知足了。”村民叶志成高兴地说。
“夏菇采摘可持续至10月中下旬,到时菌棒还田,可做优质肥料,为后续种植小麦提供丰富的生长养料。菌粮轮作,真正地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石余凤说。
此次云和高山反季节香菇的丰收,不仅是定向出菇技术落地见效的生动体现,更彰显了当地依托自然禀赋、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的发展智慧。从填补夏季市场空白到带动村民就近增收,小小香菇正成为串联起生态优势、产业价值与民生福祉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