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1911.11—2024.6),曾用名施尔宜,化名丁一,云南大姚人。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杭州沦陷后,民国浙江省政府及大批机关、工厂、学校南迁。省建设厅、省教育厅等部分机关、工厂、学校陆续迁到丽水(第二临时省会),大批爱国进步青年随同前来,其中就有原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施平。他经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张贵卿介绍,在金华市与中共同济大学特别支部书记汪海粟接上组织关系。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汪海粟、施平、陈平三人组成“中共浙南特别工作委员会”。
为更好地动员广大民众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民国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采纳共产党人的意见,决定以云和、龙泉、遂昌三个县作为“经济实验县”。中共浙南特工委决定利用这一机会,以这三个县为重点开展党的工作,于是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将到丽水的外地进步青年大部分都分配到这三个县工作。
1938年1月15日,中共云和县特别支部成立,施平任书记,这是云和最早的中共组织。1月18日,施平率领特别支部党员和进步青年30余人到达云和,以民国云和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以党员和进步青年为基础,组建云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并派遣党员和进步青年以乡村建设指导员的公开身份,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农村党员。同时,通过建立农民协会、开办农民夜校,改革兵役制度,筹办《云和快报》,开展“二五”减租、民选保甲长等合法斗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极大提高云和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
同年4月,施平调任中共丽水县委委员(未到职)。5月11日,根据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刘英指示,施平赴庆元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发展中共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