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云和古村落“逆生长”的创新实践

本报记者 王凤凤 王纯希 通讯员 项大圣

桑岭村

民居与自然相融,传统与现代相映。近年来,石塘镇桑岭村大力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修缮,稳步实施乡村提升等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古民居逐渐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同时以“农业+旅游”的模式开启了农旅融合之路,古老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石浦村

青山苍翠、绿水环绕,千年船帮古镇——紧水滩镇石浦村坐落于瓯江之畔。近年来,该村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美丽经济,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文旅结合的村庄发展道路。

黄家畲村

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近年来,崇头镇黄家畲村通过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工作,全面推进村落整体风貌修复和老屋修缮,并凭借优越的生态底色,绘就了该村“千年古村+农业+旅游+文化”等文章,推动村落多业态融合发展。

坑根村

崇头镇坑根村是云和梯田5A级景区的3个核心景区村之一,保存有280亩传统风貌区域,拥有800多年建村历史,素有“云和梯田・坑根石寨” 的美誉。近年来,坑根村以挖掘农耕文化为主线,融合畲族文化、银矿文化、木玩文化三条辅线,走出 “1+3” 特色文化发展路径。

金山下村

石塘镇金山下村距今已有330余年的历史,村内的不少建筑是由康熙年间迁徙至此的福建人建造。该村房屋主要由土筑黄泥墙建成,布局整体性强,既有远景,也有近观。老村大小特色建筑有40余幢。因其风貌独特,吸引了全国100多所高校及社会团体写生人员、摄影爱好者前来创作,既为该村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促进了村庄的经济发展。

村头村

白龙山街道村头村的夫人宫、拦街殿、永庆堂、积翠桥等古建筑古色古香,勾勒出历史的边角。村里的老街,是云和最古老,且曾经最繁华的街道,当年古街商店、驿站鳞次栉比、热闹非凡。近年来,该村通过古建保护、文化挖掘、环境修复、村庄整治、旅游拓展等综合措施,全面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建筑形制、整体风貌、民俗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体现农村乡土特色的风情韵味,使之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沈村村

元和街道沈村村是旧时处州通往闽北的古道必经之处。村内的沈村街,街道两边店面排列整齐,其中尚保留不少雕梁画栋、镂空雕刻艺术精品的古屋。旧时沈村街商店林立、市面繁荣,为附近茶油、桐油、竹木、厚朴等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又为云和雪梨的重要基地,因而旅馆、饭店亦生意兴隆。近年来,该村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不断完善村庄功能布局,把“古韵沈村”打造成为集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于一体的民族乡村振兴先行村。

梅源村

崇头镇梅源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叶氏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典型乡村民俗文化的集合地,村内至今保留着青石地面、百年古树以及清代的古民居。古时的梅源村是古三都地方的交通要道和必经之地,目前仍保存传统风貌面积365亩,历史建筑占地面积95亩。该村是云和梯田景区的前哨站、“接驳地”,景区一级游客接待中心和观云索道起点站均在境内,已成为云和梯田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梅湾村

元和街道梅湾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还保存有古樟树、苍松古道、毛氏祠堂、周建生故居等历史文化遗迹,融合山、水、古建筑群为一体,是典型乡村民俗文化的集合地。住宅为清至民国时期建筑,基本保存着原建筑格局。民居以“凹”字型的平面布局为主,南北两面村落保留较完整古民居等建筑5幢。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推动一批绿色生态、旅游休闲的项目落地生根,力争将梅湾打造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典型示范。

麻垟村

赤石乡麻垟村古时是通往龙泉、福建方向的必经之道,村中的古民居、古庙、古树、古井、古水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年来,该村围绕村内优质的绿色生态资源与浓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建成麻垟知青文化馆“一馆两堂”、九品香莲基地、夏洞天森林公园景区、精品农业示范区等,推出了廉政教育、农耕体验、登山毅行等项目,走出了一条富民增收的新路子。

张家地村

崇头镇张家地村是龙泉、景宁、云和三市县的交界地,也是云和梯田景区连接景宁的“西南门户”,村内保留有完整的红色印记以及古民居、古树、古桥等历史痕迹,展现出传统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近年来,张家地村通过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提升了村庄整体风貌。同时,该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和村庄经济发展。

2025-07-11 15 15 今日云和 content_562938.html 1 3 云和古村落“逆生长”的创新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