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实验小学605班 刘子瑜 指导老师 王红艳
六月的阳光透过纱窗,在书桌上织出细密的金网。我盯着数学练习册上的几何题,铅笔尖在草稿纸上画出第三十个歪歪扭扭的圆——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卡在这类题目上了。
事情要从两个月前说起,那天刷视频时,我偶然发现了一款解题软件。镜头里的小姐姐对着题目一扫,屏幕上立即跳出详细的解题步骤,像魔法师挥动魔杖般神奇。“或许能试试?”这个念头像春天新抽的嫩芽,在我心里悄悄冒了头。
初次使用时,我的手都在微微发抖。当摄像头对准那道困扰我三天的应用题时,手机震动带来的触感仿佛电流穿过指尖。三秒后,完整的解题过程跃然屏上,连单位换算的小细节都用不同颜色标注清楚。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提前半小时完成了所有作业,窗外的蝉鸣都显得格外轻快。
渐渐地,作业本上的红勾越来越多。每当遇到难题,那个印着“作业帮”的图标就成了我的救命稻草。直到那个闷热的周五傍晚,妈妈端着果盘走进房间时,我正对着手机屏幕抄写最后一道题的答案。
“儿子,能给我讲讲这道题吗?”妈妈的声音比往常轻,却让我手心的汗瞬间浸湿了作业纸。她指着我刚“解决”的鸡兔同笼问题,我这才发现虽然答案正确,自己却连基本的假设法都没掌握。书桌上的台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两株突然被风雨打蔫的向日葵。
那天晚上,妈妈没有责备我,她拿出自己学生时代的错题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各种解题思路,有些地方还画着可爱的加油小人。“工具就像望远镜。”她指着我书包里的圆规套装说,“能帮我们看得更远,但迈步还是要靠自己的双脚。”
现在,我的书桌上多了一本浅蓝色的笔记本。遇到难题时,我会先画出思维导图,再用软件核对关键步骤。上周的数学练习,当看到本子上那道变形过的行程问题时,我的手没有伸向口袋里的手机——因为笔记本里早已记满类似的题型解析。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叶片间漏下的光斑在草稿纸上跳舞。我深吸口气,重新看向那道几何题。这次,我要用自己的思考,在这张白纸上画出完美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