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荣
这里的风光,是一部自然与人共同谱写的乐章。雾凇、竹海、村舍是旖旎音符,青山、碧水、梯田是灵动旋律,中国最美梯田就隐藏在山峦之中,层层叠叠、起起伏伏,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智慧与时光的共同结晶。
这里的往事,是一首山区开发的千年史诗。从银矿开采到土铁冶炼,从高山蔬菜到生态旅游,每一步都踏着奋进的鼓点,高歌猛进、色彩斑斓,是历史的滚轴,小镇的过往。
这里的故事,是一束向上向善的慧光。信义少年叶石云、回乡创业带领乡亲共同富裕的张建芬等,他们的故事传为佳话,感人肺腑、激荡心灵,是人性的光辉,小镇的骄傲。
生机盎然的风光、千年沧桑的往事、向上向善的故事,共同绘就一幅最美的农耕小镇画卷。画里的小镇,叫崇头。
此处遇最美
崇头的美,美在山,美在水,美在底蕴。
发端于海拔1593米白鹤尖的河流,跨越39座千米山峰,曲曲折折、清清澈澈,流过浮云溪、越过仙宫湖,注入瓯江,河流的本名叫漴溪,今天的名字叫崇溪。崇头——这个农耕梯田小镇,就在崇溪岸边。
崇头总面积228.2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除已搬迁至县城大坪小区的砻铺社区外,其他行政村位置皆属“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理环境。先天的制约,是发展的桎梏。万万没想到,崇头发展生态旅游,逆袭成为最美梯田农耕小镇。2014年5月,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在《人民日报》发文称赞崇头风光之美:“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它是文人眼里的醉美,世人心中的桃源。
始开发于唐代的云和梯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8.02平方公里。这里数千亩的梯田,高高低低、重重叠叠,顺着山势,从海拔133米拓伸至海拔1400多米,层次达到了700多级。梯田之水何处来?“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村民轻飘飘的一句道出了梯田水利“林为库、山为渠”之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里没有两畦一样形状的梯田,弧形椭圆开拱形……梯田,千姿千态,四季各异,寸步寸景。九曲云环、日出云海、坑根石寨、七星墩……寓示农耕文化和秀美山川的景点名,听得人好奇满满、游心大炽。
远望崇头,山峦起伏,青翠连天。绿是本色,森林覆盖率达80.8%,年平均负氧离子3000个/立方厘米,生态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454种,是浙江省避暑气候胜地和“乡村氧吧”。近观崇头,泥墙黑瓦,沧桑古朴。乡愁是底蕴,有不可移动文物15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3个,还有尖坳、栗溪、下垟等一批革命遗址,画檐蛛网,静谧祥和。这里的一片绿叶——就是一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这里的一滴露珠——就是一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回音。穿梭其间,唐诗、宋词、元曲,时不时扑入怀中、化在心尖。
走进崇头,街巷小弄墙连墙、屋挨屋、门通门,鸡犬相闻,炊烟互绕,邻里和睦。民居多泥木结构,石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建阁,四四方方,紧凑有型,自然和谐,有一种旧时光的“磁力”,引领人们追溯时光,品读过往。明时,这里是中国的主要产银区。为防矿工暴动和方便银矿管理,景泰三年(1452年)明廷析丽水县西隅浮云、元和二乡设云和县。清时,太平军与清军曾在此激战,畲民蓝三满奋笔疾书写五千零四十字的《长毛歌》,歌颂太平天国运动。民国,粟裕率领的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此召开“云和会议”,定下斗争战略。红军北上抗日后,栗溪成立云和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下垟、吴坪、岩下等村紧随其后成立中共农村支部……倒影落成诗,回眸已千年,是历史的切片,小镇的从前。
全国56个民族,崇头有18个。由于小镇地处山区,相对安定的地理环境,是一个避免战乱、饥荒的好地方,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外地州县的各姓氏族或谋生经营或逃避战乱,来此兴家立业繁衍生息。历史上,唐时黄姓祖先率先在黄家畲砍荆焚茅开田建基,之后陆续有汉族、畲族、福建客家人等37支姓氏迁入。建国后,入迁规模最大为新安江的移民,有46户253人。而最具特色的人口迁入当属项山村,村里的青年凭借食用菌技术外出创业致富,娶回了苗族、侗族、哈尼族等10个民族45名媳妇,使项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多民族村。这里是风调雨顺的福祉,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崇头的小吃混合了多民族的口味,特色风味爆棚。来到崇头是一定要尝尝当地小吃的,不然就等于没有来过崇头。这里油筒饼、尖雀、金瓜饼等小吃一串串、一挂挂,让人垂涎三尺。更有笋衣扑蛋、芙蓉长裙竹荪、牛奶藤柴火鸡、爆炒珊瑚菌等佳肴一碗碗、一盆盆,让人口齿生香。但说真正好吃,还是这里的酱菜(又称糟菜)。当地各家各户都有做酱菜的传统,做酱菜的原料可荤可素,信手拈来都可做成一道精致的小菜。而每家所做的酱菜又各有其味,各有所长。只要你来到这里,点上一道农耕滋补山羊肉,就着农家做的酱菜,喝一口高山优质大米、清甜山水制成的“崇头烧酒”,何妨来一场“深山春夜独酌月,豪饮千杯笑星辰”。
“南朝四百八十寺,崇头九山十八庙”。崇头的庙、堂、寺、殿达50多处,移步有庙,换步有寺。这里的村民信奉治水神、女神,沙铺村龙母仙娘庙、贵庄村口平水王殿、潘山头村平水王殿、仙眠床村禹王庙、叶山头村五显大帝殿、林岱村汤氏夫人殿……一一逛过去,无一例外都是祭祀治水神、女神的庙殿,虽没有外面宗教场所的千人诵经、钟磬相闻的热闹,却也弥漫着几分山区宗教的神秘。对酒当歌,庙宇静思,是江南的秘境,远离尘世的寄望。
梯田的美、绿色的雅、乡愁的浓、农耕的韵、民族的和、小吃的特、宗教的秘,流转在小镇的沟沟壑壑,灵动可人,魅力四射。为已厌倦了城市钢筋水泥丛林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不一般的农耕小镇样本,是一个心憩的好去处。
到崇头来,欣赏“田园好风光”,体验“从前车马慢”。
往事皆沧桑
绵绵的风雨悄悄地走,从唐朝的秋月走进共和国的春天,落进崇溪。长长的崇溪水静静地流,见证了小镇各个发展时期。
唐代,崇头还是一块处女地,静卧深山待开发。一支梅姓家族步履艰涩地迁徙至这里。见此地风景秀丽、植被丰茂,泥黑肥壮,是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遂命名梅源,搭寮定居,沿山开田。宋元时期,随着入迁氏族的增多,梅源梯田发散至坑根、梅竹、下垟等村。明、清时,崇头发现丰富的银矿和铁矿资源,大量矿工涌入,为生存和开矿炼银所需,矿工伐木砍荆,挖石去砾,在高低起落的山坡上,开垦出一片又一片的梯田。
银矿开采的辉煌,土铁冶炼的炽热,似星月高挂,熠熠生辉。现今,矿坑已静,炼炉早冷,但小镇的“绿水青山”仍在书写着“金山银山”的传奇。香菇是自然的馈赠,味蕾的盛宴,也是小镇继银铁冶炼后又一个特色产业。早年,朝廷只许龙泉、景宁、庆元三县种植香菇,不许云和村民种植。后垟村——这个云和最为偏僻的一个山村,自然也属不许之列。然村内恰有一田,位于龙、景、云三县交界处,须同时向三个县的衙门纳捐。有了这个由头,朝廷允许后垟村民种植香菇。从此,这里“家家皆种菇,户户善养菌”,成了浙西南最大的鲜菇交易地,香飘日本、韩国。
1980年,崇头砻铺村开展家庭承包制。甩开膀,放手干。聪明勤劳的崇头人,利用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优势,采用传统种植方式,开展高山蔬菜种植,所产的蔬菜叶片厚、含水量大、口感脆美,深受消费者喜爱。《云和县志》记载,早在1980年,梅源坑根村就开始种植番、甜椒,是云和高山蔬菜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白茄子、白黄瓜、白辣椒最为有名,被称为“梯田三白”。绿色摇曳,芬芳诱人,高山蔬菜是都市餐桌上一抹奢侈的绿。
2007年6月5日,崇头举办了首届开犁节,这个看似普通的举动,却是小镇极不凡的开端,让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在此转了个弯,与生态旅游来了一个紧密拥抱,开启了小镇发展新时代。
开犁节是当地传统农事的代表习俗,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又称“牛大王节”。
相传牛为天庭司草官,每年向人间播撒一次草籽。有一年人间春早,草种枯死,牲畜待毙。牛官忽生恻隐之心,向人间偷播草种,不料田园青草疯长,虽拯救了牲畜,却掩埋了庄稼。最终,牛官被贬人间,世代除草犁田。为感恩“牛大王”,每年春耕之际,民间都会自发举办开犁节。
“祭神田分红肉”是开犁节的重要内容。神田,是同姓家族轮流耕种的公田,轮到耕种的族人负责当年的祭祀费用。祭祀时,需在田里杀一头“祭祀猪”祭拜祖先,然后将猪肉分与村民共享,期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宗族和睦。
小镇还流传着尝新米、撒谷子、开秧门、关秧门、畲族婚嫁、认亲娘、饮老茶、迎神、炼火等古老习俗,它们是小镇农耕文明、红色印记、畲族精粹的火花,点亮了小镇历史文化的璀璨灯塔,熠熠生辉、指引方向,是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基因。
深巷酒香,山高景美。云和梯田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的40处美景之一,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湿地公园”,2024年2月,成功创成国家级5A景区。
到崇头来,览小镇昨日,探中国农耕文化之源。观小镇今朝,寻中国未来乡村之梦。
小镇故事美
深谷藏幽兰,高山蕴秀木。
崇头有许许多多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故事和人物,山区小镇因美而名,因人更美。
1935年5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尖坳村召开“云和会议”,拉开了浙西南革命的序幕。
国共二次合作,红军北上抗日,栗溪村人蓝春进由当时的乡建指导员周春龙、张小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云和第一个畲族农村党支部。周春龙、张小如撤离后,中共云和县委任命蓝春进担任中共栗溪支部书记,主持整个梅源地区党的工作,继续坚持梅源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党组织发展工作。
为反击日益猖獗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蓝春进秘密发动党员散发、张贴中共中央《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雷世根、雷土明、雷德兴、雷根旺等党员,在蓝春进的安排下,在崇头、梅源、栗溪、下垟一带张贴“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标语,在群众中造成很大影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进一步恶化。4月,根据中共云和县委的指示,蓝春进领导梅源地区党组织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党组织转入完全秘密活动状态。1942年2月,蓝春进不再担任栗溪党支部书记,专职负责梅源地区党的工作,栗溪村党支部书记由本村地下党员郑选新接任。蓝春进与各个村支部之间只与支部书记实行单线联系。
1943年4月,国民党云和当局在梅源“清乡”时,由于叛徒告密,蓝春进被捕。在监狱中,敌人施尽酷刑,但他始终没有透露半点党的秘密,直至同年冬被折磨至死。英雄早逝,流水呜咽,小镇永远记住了她优秀的儿子。
先烈志,后人继。
1955年,朱源村人雷火财组织5户25位畲民,创办了全县畲族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生产实行大活集体干、小活分散干。采取四定(定时、定员、定量、定工)以人工换人工、人工换牛工、粗工换枝工等计酬办法,克服了农户缺少耕牛、农具的困难,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当年,农业生产互助组被评为云和县模范互助组,雷火财本人被授予云和县一等劳动模范。1957年,参加“五一”观礼的雷火财,在朔州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下垟村的雷凤珠是一位民间畲族歌手。1964年,19岁的雷凤珠作为浙江省唯一选送节目的演员,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她身穿畲族服饰,用一首畲族山歌《幸福路》,把畲歌唱到了北京的大舞台。演出结束后,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大合影。她在首都演了很多场次,把最美的畲歌留在了共和国的首都。
山水怡情处,风云人物多。
杨家海,沙铺人,悬梁刺股,勤学善悟,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承担30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6项国家及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和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取得了30多个软件著作权和登记,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学术专著3部,是学习的楷模,励志的典范。
叶石云,梅竹人。父母生病去世后留下许多没有欠条的债务,年仅11岁的他,坚守信用,诚信为本,挨家挨户上门核实了没有借条的3万多元债务。他边上学边打工,用了6年时间替父母还清了债务,被人们称为“信义少年”,是诚信与良知的碑石,坚守信用和诺言的标灯。
崇头的故事,是美的符号,小镇的标向。
历史被流淌的水淘洗,又被山里的风翻篇。千年的梯田,涵养着农耕文化的根,编织起一段美的故事。人在崇头,何处不醉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