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雅雯 通讯员 项大圣)近日,在石塘镇湖滨村230多亩铁皮石斛基地里,工人正在手机端操控,对杉木桩上仿生栽培的铁皮石斛进行浇水。基地负责人徐健告诉记者,当前,基地里的20000多根木桩都安装了喷灌雾化设施,上百亩的基地只需两三位工人就能轻松进行管理。
中药材产业是我县新兴农业经济物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县围绕产业兴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当前,我县共有中药材种植面积15000余亩,其中可投产药材面积8926亩,总产值达7500余万元。
为让中药材产业既“种得出”,又“卖得好”,我县一方面出台《云和县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20条政策》,积极鼓励黄精、铁皮石斛、温郁金、浙贝母等中药材种植,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特色药材品种和开展药材初加工,提升药材附加值。截至目前,我县累计建设中药材规范化基地3905亩。
“这个季节正是中药材种植的好时节,这些天,我们都在抢种黄精。”连日来,在安溪畲族乡东岱自然村的雪梨基地里,10多位农民正在加紧种植多花黄精。基地负责人廖水成介绍说,在梨树下套种黄精,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又可以提高亩产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据了解,目前,我县创建了元胡、贝母水稻轮作模式,毛竹林下套种黄精模式,油茶林套种三叶青栽培模式,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等技术模式,切实让中药材成为村民的“致富良方”。下一步,我县将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盘活村集体和农户闲置林地资源,大力推动中药材种植,形成规模化优势,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让药材变“药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