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凤凤
在群山环抱的深处,隐匿着一片如梦似幻、仿若仙境的所在——云和梯田。四季更迭,这里的景致千变万化,或绿意盎然,或金黄灿烂,或银装素裹,引得无数游客心驰神往。而在这美景背后,有一位执着坚守的摄影师郑建文,他以镜头为喉舌,借光影作语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穿梭其间,将云和梯田的传奇故事一一诉说。
他与梯田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2001年6月的一个雨后清晨。那天的凌晨3时,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时,郑建文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已经踏上了前往云和梯田的路。山路虽险,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洒落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时,那一刻瞬间攫住了他的心,站在山坡上的郑建文,用镜头捕捉到了这一震撼,《云海梯田伴日升》由此而来。从此,拉开了他用镜头记录云和梯田征程的序幕。
《云海梯田伴日升》不仅定格了云和梯田那如诗如画的瞬间,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随着照片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等主流媒体上刊发,云和梯田的名字如同一股清风,迅速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夜之间,云和梯田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郑建文是土生土长的云和人。幼年时期,每逢周末,他的父亲总会拿着一台二手红梅相机带他去“探险”。他们穿梭在乡村的田野间,父亲专注地按快门,而小小的郑建文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胶卷。看着藏在相纸上的影像逐渐显现直到清晰,那份惊奇与喜悦至今仍深深烙印在郑建文的脑海中。他说:“那一刻,我仿佛窥见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可以通过镜头讲述故事、传达情感的世界。于是,摄影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1987年,郑建文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鸥DF-1相机。从那时起,每逢周末,背着相机去郊外田野游荡的人换成了郑建文。从风景到人物,从日出到日落,他用镜头记录着自己眼中的世界和生活里的故事。
“云和梯田是陪伴了我童年的土地,对云和梯田有很深的感情,在离开多年后重逢,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选择回到家乡,宣传梯田。”郑建文坦言,《云海梯田伴日升》作品的问世,不仅让云和梯田声名远播,也让他对摄影的热爱与执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让他更坚定了用镜头记录家乡、宣传家乡的信念。
今年11月,云和梯田上一座凉亭经过精心改造与装修,摇身一变,变成了“建文影像馆”。在《云海梯田伴日升》诞生地设立建文影像馆,郑建文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云和梯田的美丽与魅力,同时也为云和的旅游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云和梯田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而郑建文也因为自己的作品成了家乡的骄傲。可他依旧谦逊质朴,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云和梯田虔诚的记录者罢了。他满心期许,未来能有无数个24年,持续用镜头讲述云和梯田,让云和梯田的美,穿越时空界限,润泽更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