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缪珊珊 通讯员 陈彦羽)近日,《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助力民众创新创业,推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区以打造“十分钟学习圈”为抓手,持续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有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扎实推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不断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注入新动能。
目前,我区已建成以浙江开放大学普陀学院为龙头、镇(街道)成校为骨干、社区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实现“优质终身教育”的全域辐射。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学习型社区,全区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多元的学习选择。同时,扎实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今年来,各社区学校共举办各类教育活动180余期,参与人数达7700余人次,在全区掀起学习热潮。
“除了社区学校这一重要阵地,我们还依托文化礼堂打造‘礼堂伙伴’公共服务体系。”浙江开放大学普陀学院院长徐波介绍,已充分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开展18类特色活动,内容涵盖传统礼仪、非遗课堂等多个领域。按相关规划,今年力争实现全区73家文化礼堂社区教育100%覆盖。
针对老龄化特点,我区精心打造多元化老年教育体系。今年计划开设戏曲、渔民画、太极拳等50余个特色长期班课程,还将组织防诈宣讲、文艺汇演等1320余期短期活动。特别是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我区持续加大智能技术培训力度,去年累计培训1.37万人次,超额完成省级指标。目前,全区接受老年教育人数占全区60岁以上人口的50%(省定指标40%),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比达23%(省定指标20%)。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服务体系,我区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有效提升,银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区还立足小岛渔农村实际需求,在成人教育领域持续创新,精心打造了“一岛一品、一村一特”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开设蔬果种植、月嫂家政、蟹笼编制等实用技能培训课程,有效帮助海岛居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增收致富。同时,我区还推出非遗文化传承、腰鼓表演、手机短视频制作等多样化课程,丰富海岛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方面,我区创新构建“职业技能+品质生活+学历提升”社区教育服务模式。通过开展“精品民宿”“渔农家乐品质提升”“精致菜农”等培训与培育,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助力创新创业;依托浙江开放大学等教育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在职学历教育,目前共开设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专)、法学(本)、会计学(本)、学前教育(本)、汉语言文学(本)、土木工程(本)6个专业。
徐波表示,将继续推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效衔接,办好终身教育“家门口的大学”和“田间地头的大学”,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培育新时代乡村工匠,切实提高终身教育服务普陀高质量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