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一位耄耋老人的文史情怀

——《中华海鹰》读后感

□陈桂珍

近日收到周荣耿老师寄来的《中华海鹰——中国北太远洋鱿钓群众性渔业开拓者李科平纪实》一书,厚厚一本,近四十万字,封面以天蓝色大海为背景,突出海鹰搏击风浪之意义。感叹周老师年届耄耋,依然辛勤笔耕,矢志不渝,甚为敬佩。

认识周老师二十多年了。记得初识周老师,我正在普陀政协文史委工作,他刚刚从金融行业退休。作为一名文史爱好者,周老师经常会写一些文史稿件寄到普陀政协文史委,《普陀文史》成为我们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投稿、改稿、用稿、寄书,一来两去,便成了忘年交,先后收到过周老师编辑出版的《虾峙镇志》《大岙村志》等,都是厚厚的大部头。这次,周老师耄耋之年完成四十万字巨著,不仅是对李科平个人奋斗史的书写,更是对中国远洋渔业开拓历程的抢救性记录,是对行业记忆的守护。周老师以笔为舟,向我们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远洋渔业史诗。

《中华海鹰》书中主角李科平作为舟山远洋渔业开拓者,与执笔人周老师都是普陀虾峙人,可以说是最亲近的老乡。他们两人拥有奇妙的精神共鸣,李科平在惊涛骇浪中开辟航路,周老师在岁月长河里打捞记忆。二者以匠人精神的执着,跨越时空的灵魂共振而相得益彰。在如今快餐式写作泛滥的当下,周老师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以及史料考证的严谨、人物刻画的深邃,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周荣耿1936年12月出生在虾峙镇大岙村,虽然读书不多,却从小喜欢学习,算算写写都很在行,年纪轻轻便担任虾峙供销合作社主任,由于工作出色、脑筋好,1979年调到舟山市农业银行担任下属公司总经理直到退休。退休后,一直忙忙碌碌的生活突然空闲了下来,周老师开始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他想自己是不是可以用手中的笔为从小生活的家乡虾峙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意打定,他便开始行动。他一边精心搜集资料,一边倾力写作,《虾峙镇志》《大岙村志》《一路护送,周自强骨灰跨越海峡安葬虾》(载《舟山日报》2021年8月5日)、《铮铮铁骨的虾峙精神》(载《浙江文史资料》2024年第2期)、 《历史上的黄公山应是现在的虾峙岛峙》、《不能被遗忘的石棚港》等文史专稿相继问世。

虾峙作为普陀海洋渔业重镇,涌现了很多名老大,李科平是远洋渔业的重要代表之一,他那战风斗浪的铮铮铁骨深深地打动了周老。周老师说,李科平是舟山千万渔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渔业人的楷模和旗帜。因其卓越业绩,李科平先后获得诸多荣誉:浙江省“大红鹰”创业新星,浙江省“金牛奖”带头人,浙江省“双带好党员”,舟山解放60周年十大渔业杰出人物,舟山市“十大渔业发展领头人”,舟山市“远洋渔业发展突出贡献人物”,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浙江省名老大,提名为《浙江骄傲》人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境外火炬手、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还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在《中华海鹰》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科平的成长轨迹。李科平1962年出生在虾峙岛一个贫苦渔民家庭。由于父母难以供养他继续求学,初中毕业后只能含泪辍学。从山林队临时工做起,16岁被批准下海捕鱼,李科平先在船上烧饭,一步步学习摸索捕捞技术,成长为船老大。1984年,他被推荐进入普陀水产技校进修,为后来进入国企打下基础。就在国企远洋渔船船老大做得稳稳当当、收入可观时,1995年,李科平主动扔掉“铁饭碗”,辞职闯荡北太钓鱿鱼,成为中国群众性渔业北太鱿钓第一人。

难以忘记,1995年7月3日,40余名船员齐心协力,跟随李科平首赴“北太”鱿钓,这艘命名为“金星803”的鱿钓船是舟山第一艘非公有制民营经济渔船,李科平自己担任船长。他后来回忆,勇闯北太可谓险象环生,恶浪汹涌而来时巨浪可抬高渔船十几米,过后渔船又被跌入大海底谷,有时渔船的倾斜度在45度以上,似乎要把整艘渔船吞噬。刚去时,面对陌生的海况环境,生产形势很不好,鱿鱼钓不到,前期投资借款的部分债主获悉后纷纷上门讨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科平没有放弃,他刻苦钻研技术,用雷达、定位仪测定船位,在海图上做记号,很快生产步入正轨,终于扬眉吐气满载而归。李科平开创了中国远洋鱿钓一个新的时代,为舟山成为“中国鱿鱼之乡”“鱿钓第一市”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科平的这些经历细节,在书中给予一一还原。乃至后来李科平如何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如何入选“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提名、如何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尽心尽职履职,书中均有详细叙述。

2007年,李科平代表舟山市参加奥运会火炬手选拔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凭借质朴的气质,优异的发挥,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10名境外火炬手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位境外火炬手。

2008年,李科平当选为全国十一届人大代表,先后两届历时十年。十年间,李科平提交的议案建议有上百件,内容涉及渔业、港口、经济、社会服务等内容,其中六成以上与远洋渔业有关,多项支渔惠渔兴渔的议案建议,得到了农业部、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的反馈和采纳。

此外,李科平还先后被评为“省双带好党员”“浙江渔业名老大”“省‘金牛奖’带头人”“远洋渔业创业能手”“市级劳动模范”,2010年被舟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舟山解放60周年渔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因为老乡的关系,周老师在描述李科平青春、恋爱、家庭等方面的笔墨尤其细致、耐读,各阶段心理描写生动传神,成为本传一大特色亮点,让读者对出生平凡的渔家子弟能成为一名不平凡的人物,有了更透彻、更深入的了解。

至于李科平一次次转换角色乃至后来成为风云人物的一些过程细节,周老师也是写得入木三分、精准到位。可以说,这本传记非常生活化、人情味、接地气,作为一名非专业写作人士,而且已经年届九旬老人来讲,这样的写作水平确实令人叹服。去年7月由于周老师连续昼夜笔耕,昏昏沉沉中产生幻觉,从楼梯上跌落楼下,颈椎神经受损,舟山医院曾发出病危通知书,住院二十余天,最终转危为安。当时此书正处在排版阶段,周老师带病坚持,完成彩照排列、文字说明等,保证了书籍的顺利出版。

“中华海鹰”取自李科平的公司名称——舟山市华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李科平就如搏击于大海上的雄鹰,在他身上体现了舟山渔民敢闯敢冒、不畏艰难、吃苦耐劳、智勇双全的精神风貌,是新时代舟山渔民的典型代表,舟山渔业可持续发展、舟山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这种精神,也需要更多人为这样的渔民立传。而周老师老骥伏枥、辛勤耕耘,用自己对身边人物的仔细观察、用心积累、以苍劲之笔,为历史长河中的浪花塑像,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真实、感人、立体的人物传记,为我们做出了学习的榜样。

该书图文并茂,有的图片还相当珍贵,其在中国渔业史上必将留下宝贵的一页。此书的价值早已超越个人传记范畴,它是中国海洋强国之路的微观样本,是普陀渔民的立体浮雕,更是代际精神传递的文化信物。当我们翻阅这部沉甸甸的作品时,触摸到的不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一个时代跋涉者留给未来的精神财富。

2025-05-09 ——《中华海鹰》读后感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548708.html 1 3 一位耄耋老人的文史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