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柱,原名张征,1913年2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新县戴嘴乡韩老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9月,他任光山县第四乡苏维埃政府委员,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6月,韩明柱参加了红军,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机智勇敢,英勇善战;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以身作则。1936年6月,中共中央创办了红军大学,韩明柱成为“红大”第一期学员。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韩明柱被党组织派往山东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抗日烽火迅速燃遍整个齐鲁大地。
1937年12月29日,寿光县委领导发动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宣布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1938年1月,韩明柱来到第八支队任副指挥,肩负起第八支队的组织编制、作战训练、建立制度、培养作风等一系列建军任务。同时,还把“支部建在连上”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红军的光荣传统带到了第八支队,从而保证了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在韩明柱的建议下,第八支队成立了骑兵队。韩明柱组织指导骑兵的训练与作战,骑马射击、马上劈刺等骑术战术都是他传授给支队官兵的。他还针对日军骑兵战马高大,在实战中我方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教会了大家专砍马腿的“镫里藏身”骑术要领。在他的带领下,骑兵队很快发展到了二三百匹战马,韩明柱也被人们称为“飞骑将军”。部队将士经过政治强化和军事训练,士气高昂,群情振奋,纷纷要求对日作战。1938年2月5日凌晨,韩明柱率领40余名精干队员在寿光城南三里庄设伏。经过激战,击毙日军官兵3名,缴获军车1辆、长短枪各1支、指挥刀2把及其他军用物资一批,取得部队组建以来的首次胜利,打响了潍坊地区抗战的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忱,寿光及邻近各县掀起了参军热潮,队伍很快发展到1500余人,拥有各种枪械近千支。
1938年3月,第八支队奉命转战潍北。4月上旬,在昌邑瓦城与第七支队完成合编,成立鲁东游击队指挥部,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4月26日,第八支队到达黄县,国民党黄县县长王景宋负隅顽抗。韩明柱先是派人写好一封劝降信送交王景宋,王景宋既不回信,也不出击,僵持不下。接着,韩明柱挑选了几名优秀射手,指示他们占领大院四角的制高点,严密注意院内动静。不出所料,几名敌人果然首先开枪。部署在制高点的射手立即还击,弹无虚发,枪枪命中,震慑了残敌,敌人只好乖乖投降。这场战斗我军无一伤亡,缴获长短枪3000多支,弹药无数,还有汽车、摩托车等大批军用物资,极大地鼓舞了胶东军民的抗战热忱,许多青年纷纷前来参军参战,部队很快发展到6000多人,有钢枪5000多支。此后,韩明柱任胶东抗日联军指挥部副指挥,指挥了攻打土顽张金铭的战斗,消灭敌人200多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使黄县、掖县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38年6月,鲁东游击队指挥部根据省委要求,挥师清河。省委指示,第八支队一面寻机越过胶济铁路,南下鲁中山区,协同第四支队创建山东沂蒙中心抗日根据地,一面配合第三支队巩固扩大清河抗日根据地。8月上旬,韩明柱率领第八支队前方司令部驻防司家庄。前方司令部在韩明柱的指挥下,除了配合马耀南、杨国庆领导的第三支队的行动外,还经常活动在日军据点周村周围和邹平、长山南部地区,打击敌人,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日军借秋收后抗日武装失去青纱帐掩护之机,联合伪军进行大“扫荡”。10月8日下午3点多,50多名日军和200多名伪军到蒙家庄一带抢掠。韩明柱得知这一情报后,带领机炮大队一中队和野战队从李参店子出发,埋伏在蒙家庄西边的一片坟地里,不久,日伪军耀武扬威地开过来。韩明柱喊了声“打”,我军的机枪和八二迫击炮一齐猛烈地朝敌射击,打得日伪军措手不及,晕头转向。骄横的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大白天会遭到八路军如此猛烈的打击。他们被打蒙了,阵地前留下一大片尸体。那些为虎作伥的伪军更是失魂落魄,四下逃窜。这时,韩明柱发现一名日军机枪射手腿被打伤,另一名日军正在架着那受伤的射手逃跑,他便带领警卫员吴荣德、马洪林和特务队王指导员前去夺取日军的机枪。正在这时,日军的另一挺机枪响了,马洪林当即中弹牺牲;王指导员也身负重伤,后光荣牺牲。韩明柱被警卫员吴荣德一手推倒,两个人滚到一个坟堆后面。随即日军又一阵猛烈的机枪子弹扫射过来,韩明柱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牺牲时年仅25岁。
韩明柱牺牲后,部队上下极为悲痛,他们把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邹平县(今邹平市)焦桥镇,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5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迁葬其遗骸于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