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缪珊珊 通讯员 毛瑛瑛)随着“五一”假期临近,旅游、购物、聚餐等将成为消费热点。为提醒广大消费者做到安全出游、理性购物、文明消费,度过一个欢乐的假期,日前,区消保委发布“五一”消费提示。
谨防“高价菜”陷阱。在外就餐前,务必仔细查看菜单,确认菜品价格和收费项目,做到心中有数。若遭遇“宰客”行为,应保留好消费凭证,协商未果时可向相关部门投诉维权。
当心团购套餐无法兑换。部分餐饮商家为吸引顾客,低价超售团购券却未明确告知使用限制,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可能导致无法核销。建议购买前仔细阅读使用规则,避免白跑一趟。
理性选择“网红”餐厅。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下,不少商家会通过“必吃榜”“星级评分”等方式来打造“花式”好评的餐厅,需保持警惕。异地就餐时,勿盲目跟风“网红”餐厅,可通过多平台对比真实评价,避免掉入一锤子买卖的坑。
警惕酒店“照骗”。所谓“海景房”,但实际入住后发现所谓的“海景”只是窗户一角。与之类似,“山景房”“湖景房”“园景房”等也可能存在“照骗”现象。建议选择正规的平台进行订购,切勿轻信“低价代订”等优惠,仔细查看酒店介绍及评分。
分清“订金”和“定金”。订金有预付款性质,可以随时退款。定金则是一个法律概念,交易双方都有约束。出游前,很多人会事先订酒店,但一些商家故意混淆定金和订金,让消费者预付费用时以为是订金,实际写的却是定金,产生纠纷时会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付款前务必确认条款,保留书面凭证。
警惕“特价机票”。节假日,特价机票的确是一种省钱方式,但也可能存在猫腻。购票前,建议多平台比价,若价格远低于市场水平,需提高警惕。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或信誉良好的代理商购买。
防范出租车乱收费。在外出行,人生地不熟,谨防出租车乱收费。乘坐出租车时尽量让师傅打表计价,或者在已知路程时进行一口价协商。提前查好路线图,避免不良司机绕路和欺骗乘客。发生纠纷时,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再对车辆信息进行记录。
远离“洗脑式”营销。出行游玩期间,要警惕某些经营者通过免费体验、低价体验吸引消费者,然后在体验服务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洗脑式”宣传,让其购买高价产品或服务。消费者不要被虚假的广告和宣传所迷惑,理性思考和理智选择。
拒绝黄牛票。“五一”期间,一些热门景区门票供不应求时,会有黄牛在景区周边以高价兜售“黑市”门票或是伪造的黄牛票。此类门票可能无法入园,建议通过官方渠道购票,避免财物两失。
勿理“主动揽客”。景区附近揽客、兜售现象频发,商品和服务质量往往难以保障。尽量远离主动搭讪者,选择明码标价的正规场所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