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丽佳 通讯员 唐毓蔚)连日来,区生态环境分局主动靠前服务,精心组织“环保专家进企业”帮扶行动,邀请资深行业专家组成“环保智囊团”,深入我区重点涉气企业一线,通过“望闻问切”的精准把脉方式,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全链条、无死角排查。
现场,专家们不仅细致入微地指出每一处潜在的环境风险点,更结合企业实际,“一对一”量身定制整改方案,提供技术指导与政策解读,助力企业破解环保难题,实现合规生产与绿色发展的双赢目标,为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注入强劲动力。
开展上门服务、组织培训活动、强化管控机制……近年来,我区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企业环保意识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除了开展上门服务,我区还组织全区大气污染防治培训会。培训内容紧扣行业痛点,围绕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低效或失效的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要点、活性炭吸附设施设计建设等内容,邀请专家开展深度解读,并通过“法规解读+案例剖析+实操指导”三维模式,帮助企业厘清环保合规边界。针对工业企业现场检查中高频出现的环保设施运行不规范、台账记录缺失、废气排放超标等问题,专家结合典型违法案例进行逐项分析,就企业如何筑牢法律底线、完善环保管理制度提出针对性建议。
在强化管控机制方面,重要节庆期间,我区成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值班管控队伍,实行“1对1”严密监控机制,将责任细化到人,分区、分片明确1名部门执法人员、1名属地管理人员、1名社区驻点人员,加强日常巡查管控力度。公安、应急、综合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协作,互通执法计划,开展联动执法。同时,聚焦环保核心区域,我区充分利用全区公共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起线上视频监控与线下值班巡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管体系,以烟花爆竹、秸秆焚烧、裸地扬尘等为重点监管对象,实现“全时段、全方位”监管,确保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交办、第一时间整改,做到监管无死角、无盲区。
此外,为提高应对空气质量变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我区还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及气象部门的预警会商,安排专人专管空气质量数据,实现实时监控。结合气象因素,提前对未来三天空气质量进行科学分析预报,做到“早研判、早预警、早行动”。根据预报结果,分时、分区、分级、分类实施攻坚减排措施,严格落实错峰生产、排放管控、清洁运输、扬尘防控、裸地整治等各项管控措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通过扎实推进一系列举措,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区PM2.5浓度为2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5%,优良率为96.5%,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列全市第一。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