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缪珊珊 通讯员 邱利赟 钟林男)下午4时许,东港中学跳高馆内,七年级学生周诗淇与队员们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训练。在前不久的区2025年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周诗淇打破纪录,成绩超过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10厘米,跻身全国同龄段前三。“孩子的进步离不开专业的训练体系和良性的竞争环境。”周诗淇母亲欣慰地说道。
这支被誉为“舟山跳高队”的东港中学跳高队,坚持着“一日一专项”的科学训练体系:周一练力量、周二专项辅助、周三技术动作、周四体能强化、周五关键力量突破、周日队内测试,确保每名队员都能获得全面提升。作为跳高队建队元老,总教练傅剑波亲历了全区跳高水平的快速发展。“跳高成绩的突破需要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傅剑波说,必须从小学阶段就夯实基础,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规律作息以及量身定制的训练计划,才能持续突破个人极限。为此,自2015年推行“市队校办”模式以来,东港中学积极打造专业室内训练场,激励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创新,形成独特的教学方式,同时吸纳全市招收有潜力、有热情的跳高苗子,构建起覆盖选才、训练、竞赛的‘一条龙’培养体系”。
周诗淇的突破折射出普陀区体教融合的全局性跃升。在本次区运会上,健儿们奋勇拼搏,59人次刷新区级纪录、10人次打破市级纪录。舟渔学校更是再次斩获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我们逐年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和训练支持力度,为运动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舟渔学校副校长吴峰介绍,学校田径队坚持“一日两练”制度,确保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系统训练。同时,学校通过表彰激励、树立榜样等方式,让加入田径队成为学生引以为豪的事。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体育嘉年华两项赛事,每月开展主题体育活动,既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又能在活动中发现体育特长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培养体系。“体育课是根基,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提升整体体质水平,才能为竞技体育输送更多好苗子。”吴峰表示。
这样的实践正与全区政策形成共振。2025年春季学期起,区教育局鼓励各校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试点,严格执行“体育课不占课、不挤课”的规定,切实保障体育教学质量。为增强学生体质,各校创新开展“体育大课间”“冬季长跑”“体育社团”“球类联赛”等特色活动,确保每天2小时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身体素质,更培养了他们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各校还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大课间活动,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普陀形成了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除东港中学跳高队外,沈家门小学的田径、网球项目,城北小学、普陀小学和普陀二中教育集团武岭校区的足球等特色项目也在蓬勃兴起。在竞技体育方面,我区持续优化训练模式,充分发挥东港中学、沈家门小学等少体校分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体教结合”的创新机制、充足的经费保障和多元化的教练培训体系,全区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升,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