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璐瑶
人间四月,春光明媚。眼下,行走于东港的碧水河畔,只见白鹭点水、游鱼嬉戏;驻足于油菜花田,可闻蜂吟蝶语、笑语盈盈;流连于乡村体育公园,尽是花式扣篮、舞步翩跹……
近年来,东港街道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笔,以“千万工程”为墨,在渔农村环境治理的画卷上挥毫泼彩,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铺陈开来。
旧河道变身景观带
暮春时节,舵岙河与芦花河交汇处,两股清流自桥孔奔涌而出,在垂柳依依、绿意葱茏的河岸间相拥,泛起层层清波。此前,在该河段,芦花河和舵岙河是两条分散的窄河,狭窄的河道如纠结的肠梗阻,淤积的垃圾时常散发异味,让周边居民避而远之。每逢汛期,上游的居民总是担心漫水成灾。
为改善这一状况,2024年2月,东港街道启动芦花河整治工程,清淤植绿、拓宽河道,并拆除重建沿线堵点的6座机耕桥。此举增强了水系之间的连通性,提升了防洪安保能力。
现下,在两河交汇处临水而望,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树成荫、花草繁茂。附近的居民都笑称,“如今的河道变清澈了、生态变好了,连鸟儿都争相来‘报到’。”
近年来,东港街道将河道治理作为生态环保的关键任务,做强做实治水“神经末梢”,确保河道周边环境的整洁和有序。“今年以来,我们持续加大巡河工作力度,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制度,完善河道保洁治理长效机制,举一反三做好河道整治。”东港街道渔农办副主任袁琦阳介绍,目前街道共有河道保洁员20名,每天沿着所管辖区域内的河道,进行不少于8小时的巡河,以便及时清理发现的枯枝、杂物垃圾、漂浮物等,确保河道的畅通和整洁。
如今,舵岙河这条全长6.09公里的城北“水动脉”,兼具防洪排涝、灌溉、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成为市民家门口的“诗与远方”。紧邻海天大道普陀段的红旗河,通过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方式,实现了河道水岸环境品质的提升,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普陀水街则结合城北水系,打造出“水中有街、街中有水、花溪环绕”的美景……
“我们将继续加大河道整治力度,不断完善水系设施,提升河道景观品质,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共同守护美丽的河道。”袁琦阳说。
昔日荒地变花海
这段时间,城北颐景名苑小区西侧,连绵的油菜花田、桃花林和樱花林,成为炙手可热的“春日打卡地”。
沿着新铺设的碎石步道进入田间,十余米高的巍峨大树舒展着新叶。人们在树下休憩拍照,孩子们绕着树干嬉戏。负责这片区域的保洁员告诉记者,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只有这棵老树在黄土堆中,现在每周末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打卡”。
“我们将抛荒地打造成花田,这棵曾经人们口中的‘孤独的大树’如今成了‘网红树’。”东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还将结合游客建议,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增设观景步道与休憩设施,“目前,我们正计划引入咖啡店等新业态,进一步挖掘花海经济的潜力,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为居民创造更多增收机会。”
东港街道的“点荒成金”远不止于此。2024年,街道组织专人对全域撂荒耕地进行摸底排查,并在南岙村、芦花村等重点区域开展抛荒地整治,因地制宜予以复耕,全面消灭抛荒地,增加农业产量。同时,街道实施“小田并大田”,鼓励有劳动力、有种植意愿的农户积极复耕。经过“拉网式”整治,全年各村减少农田季节性抛荒地156亩,制止多年性抛荒140亩。
曾经的抛荒地、边角地,变成了“会呼吸的画布”。东港街道正编织着更大的生态梦想:每条河道都成为生态廊道,每块绿地都化作幸福载体,让渔农村既有“颜值”更有“产值”。
局部美迈向全域美
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近年来,东港街道围绕“纵横联动、点面共治、短长衔接”等维度,推动渔农村环境从局部美向全域美、“一时净”向“时时清”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