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二版

十大涉企行政复议典型案例发布

浙江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全覆盖,2024年为企业挽回损失1.47亿元

近日,浙江发布2024年全省十大涉企行政复议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包括某新能源公司不服某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行政复议案、某开发公司要求某县级市政府返还签约保证金行政复议案、某科技公司不服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行政复议案等。原因各不相同,但都通过行政复议解决了难题。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一种重要监督制度,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涉企行政复议,直接影响着营商环境的好坏。

其中一起典型案例,某开发公司与某县政府签订《开发协议》,约定开发公司在协议签订后60天内支付项目签约保证金3000万元。如约向第三人(该县某镇政府)缴纳保证金后,开发公司拍得第一期土地使用权,县政府将1000万元转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但之后,因开发公司涉及其他诉讼以及规划调整,协议无法继续履行,项目停工。

就保证金是否返还问题,双方发生争议。行政复议机构了解到,双方有明确调解意愿,愿意尽早协调处理,于是启动复议申请受理前先行调解程序,给双方在行政复议受理前一个月调解期。最终,经过多轮磋商,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此前的《开发协议》解除,县政府指定第三人(项目属地政府)分三期退还保证金,开发公司撤回了行政复议申请。

以前碰到类似情况,不少企业会选择行政诉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民告官”。

新中国第一起“民告官”案件就发生在浙江。1988年8月,温州市苍南县舥艚镇(今龙港市舥艚社区)村民包郑照由于自家房子被强拆将县政府告上法庭的案件,在当地正式开庭。时任苍南县县长的黄德余出庭应诉。

当时,这一案件引起广泛关注,由于要求旁听的人数众多,庭审地点不得不从苍南县法院移到了苍南县电影院,即使这样仍难以满足需求。

可以说,“民告官”是民主与法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公正处理政府与百姓关系的一种透明且令人信服的方式。从1990年起,全国“民告官”案件急剧增多,2001年首次突破10万件。

然而随着时代进步,越来越多“民告官”案件正逐步被行政复议所取代。

从浙江看,近年来,浙江将行政复议作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已率先实现所有市县新收行政复议申请数量超过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数量。

转变的背后,主要原因是:自2024年1月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施行以来,行政复议受案范围从11项扩展到15项,原本只能靠打官司解决的行政协议、行政赔偿等,也被纳入受理范围;随着新类型案件的增多,行政复议流程从传统“书面审理”转化为“开门办案”,如加大实地调查、听取意见和听证适用比例等,完善风险协审、专家咨询、集体讨论等机制,有效杜绝了“机械办案”“闭门办案”,使行政复议质效大幅提升。

据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新收行政复议申请4.5万件,同比增长51%,复议诉讼比超过3,位居全国前列。90%以上的行政复议申请在复议环节定分止争。

这是怎么做到的?

如今,无论是行政机关滥用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还是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抑或没有依法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等,企业和群众都能随时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的群众知晓度、满意度和首选率稳步提升,是政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体现。有勇气直面企业、群众的意见,允许并积极接受,政府才能得到广大人民与企业的理解、拥护与支持。

有错必纠,还要注重源头调解。

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这意味着,企业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更多纠纷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调解得到实质性化解。

比如这次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某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收到某区住房和建设局《移送函》,称某工程建设公司在某研究院实施未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工程的行为,涉嫌违法。经查,该建设公司确实存在违法行为,于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建设公司处以工程款3%的罚款,即66万元。

建设公司提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构了解到,建设公司其实对行政处罚和罚款金额并无异议,只是现阶段经济困难,无力立即缴纳罚款,故以申请行政复议的形式来拖延缴纳罚款的时间。深入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后,行政复议机构多次组织双方调解,最终依法作出缓后一年缴款的决定,建设公司也承诺按时交清全部罚款。

大禹治水,功在疏导。这种更“温柔”的方式,兼顾法理与人情,化解企业与政府间的矛盾纠纷更为高效。

目前,浙江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全覆盖。2024年,浙江新收涉企行政复议申请8225件,调解成功3374件,纠错涉企案件167件,为企业挽回损失1.47亿元。

此外在2023年,“浙里复议”数智应用上线,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赋能行政复议全流程,申请、答复、办案、云上听证……累计共享16万余条行政复议数据,办案效率提升30%以上。企业申请行政复议的效率,相比行政诉讼要高得多,如以简易程序办案,审理时限缩短了50%以上。这种治理效能,正转化为营商环境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为提升行政争议化解效能,浙江还在宁波市江北区、嘉兴市秀洲区等地,开展行政复议调解案件容错免责工作机制试点,破解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因怕被追责而“不愿调、不敢调”等问题。

行政复议申请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浙江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强化诉前引流,通过设立窗口、直接转送、在线移交等方式,将行政争议有效引导到行政复议上,并借助“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全省建立行政复议基层服务点1057个,方便企业和群众申请行政复议。

细节决定成败。要让企业更有获得感、营商环境更优化,最终还要靠行政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改进工作方式,一方面查找工作不仔细、不到位的地方,举一反三、不留死角;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面对面与企业做好沟通和服务,才能从源头上真正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

(来源:政已阅微信公众号)

2025-04-21 浙江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全覆盖,2024年为企业挽回损失1.47亿元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545054.html 1 3 十大涉企行政复议典型案例发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