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不过时

□本报评论员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穿越百年风雨,与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的论断交相辉映。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在时代大潮中永葆初心本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陆续提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等重要论述,核心内涵是尊重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一贯坚持。这些理论创新构成有机整体,既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又彰显中华文明“民惟邦本”的传统智慧,更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普陀“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始终在赓续传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建大型木帆渔船、改进渔业生产工具、建立水产局,普陀渔业得到快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沈家门渔港“船头党建”把服务送到渔民甲板上;2022年,葫芦岛海水淡化工程让岛上居民告别“用水难”,喝上“放心水”。历史场景在变,为民服务的逻辑始终未变。这些跨越时空的实践印证:服务人民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实践中。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普陀的执政者们深知,只有坚持问需于民、倾听民意、回应民需,才能确保政策供给与民生期盼同频共振,真正把政策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聚焦海岛居民的健康需求,普陀创新打造“共富方舟”,通过巡回医疗、健康监测预警等服务体系筑牢健康屏障;面对老龄化挑战,12家幸福食堂全面铺开,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菜;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成立,1007个普惠托位破解双职工家庭“带娃难”;20条客货邮海运航线,构建起覆盖海陆空的共富物流网络,打破海岛快递“最后一公里”……这些实践,将抽象的“人民”概念转化为老人医保账户的余额、学童书包里的新课本、渔民掌中的快递单,生动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治理智慧。

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服务人民的实践面临新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清醒指出: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背景下,统筹不同群体诉求的难度增大。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改革,既要破解“学区房焦虑”“看病难”等显性问题,更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制度创新,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制度创新的“组合拳”作出回应:在物理空间维度,谋划六横大桥桥隧工程(六横大桥三期),启动城乡雨污水、燃气、三联供一体化等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设舒适绿色智慧“好房子”;在服务供给层面,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迭代升级海上“融治理”模式,大力推广沈家门街道民生综合体管理服务治理新模式。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叙事可见,群众诉求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任务清单”,把民生痛点的“社会表情”解码为政策的“行动密码”。这些带着民生温度的改革,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生动的时代注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最有力证明。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刀刃向内,到“网格夜访”服务的润物无声;从老旧小区改造的民生温度,到“海上枫桥”护航的法治力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始终是普陀人的精神密码。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唯有永葆“赶考”的清醒,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才能在新时代续写人民至上的壮丽篇章。

2025-04-09 □本报评论员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542427.html 1 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不过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