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真正到了万物复苏的时节。惊蛰意为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
“惊蛰”来临意味着春天的真正开始。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
这个时期虽然天气转暖,但是“倒春寒”不时袭来,气温起起伏伏,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此时要当心冷暖变化,一定要调整好身体机能,预防感冒、流感和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
俗话说,“惊蛰养生做得好,一年不往医院跑!”惊蛰前后,虽然气温升高了,但空气湿度并没有明显增大,人们还是会感到干燥、易上火。惊蛰节气正处于乍暖还寒之际,冷暖空气交替,在健康养生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一、惊蛰后养生有3个重点
天气转暖,雨水渐多,人体肝气渐升,养生应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医师方泓在医院公众号刊文中表示,惊蛰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忌春捂不当
都说“春捂秋冻”,惊蛰时节虽然气温回暖,但早晚温差较大,日常穿衣往往出现两个极端,年轻人大多早早褪去厚重冬衣,换上轻薄春装;老人与小孩因怕风怕寒,仍然穿着厚重冬装,常常捂出大汗之后脱衣,此时最易感受风寒之邪。
“春捂”有如下讲究:
●冬衣切勿早收起,等气温稳定了再彻底更换;
●出门常携带马甲背心,根据温差变化增减衣物;
●切莫捂出大汗立即脱衣吹风,否则更易导致感冒。
2.忌多睡解春困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阳气升发,人体血管舒张,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经常让人感觉懒洋洋,感到疲劳、常想睡觉,这就是所谓的“春困”现象。
很多人认为只要多睡就可以不再犯困,其实不然。因节气变化昼长夜短,所需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提倡人们适当早起,以适应自然界之气。过多睡眠,不能顺应春季特性,抑制阳气升发,只能越睡越困。
可到郊外远足、踏青,适当锻炼,升发阳气,缓解春困。
3.忌肥甘厚味
惊蛰是春季中阳气升发的季节,春季所主肝木之气升发,然肝旺则易导致脾虚。在经历了春节大鱼大肉饮食之后,脾胃运化功能容易受困,如果继续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清淡,容易出现肝旺脾虚、脾胃不和的情况。
二、惊蛰后怎么吃?记住“三多三少”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脾胃肝病科主任医师姜莉云曾在云南新闻广播刊文中表示,惊蛰正值冬春交际,饮食养生要注意“三多三少”。
三、惊蛰后怎么穿?别急着换春装
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因此,惊蛰后不可急于换上春装,尤其是老年人,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四、惊蛰后怎么睡?右侧卧睡养肝
进入惊蛰以后,随着天气转暖,人们时常会感到困倦无力、昏昏欲睡,这也就是“春困”。《黄帝内经》说:春天晚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平日避免过劳,及时休息补充体能,让肝脏能充分调节气血,以消除疲劳之感。养肝还需讲究睡姿,睡时应“卧如弓”,以右侧卧位为主。
除此之外,春天早晚要梳头。中医认为,梳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早晚各梳50次以上,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使大脑恢复清醒状态,消除“春困”。
五、惊蛰后怎么动?推荐和缓运动
惊蛰过后,自然界呈现复苏之势,人也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但身体各脏器功能都还未恢复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关节和肌肉还没有得到充分舒展,因此此时不宜进行激烈运动,可以选择走路、慢跑、太极拳等比较和缓的运动方式。
另外,放风筝也是特别适合在春天里进行的一种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
六、惊蛰后怎么调?切忌妄动肝火
惊蛰后,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容易发生肝火偏盛。尤其是中老年人,易发怒,易发眩晕、中风等疾病。年轻人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易出现长痤疮、怕热出汗等症状。
因此,惊蛰过后要重视情志养生,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法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
七、惊蛰节气食疗推荐
●五指毛桃陈皮煲猪脊骨
食材:猪脊骨300克,五指毛桃100克,陈皮1瓣,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猪脊骨洗净、焯水,与五指毛桃、陈皮、生姜一起放入汤锅内。倒入开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煲1小时,调味即可。
【小贴士】五指毛桃虽然药性温和,但在具有明显热性症状如口臭、大便干硬等情况下,还是建议酌情减量使用。
●祛湿五虎汤
材料:赤小豆50克、生姜30克、红枣8至10个(去核)、连须葱白3根、陈皮1瓣、红糖适量。
做法:食材洗净,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开水,煮30分钟,再放入红糖煮10分钟即可。
【小贴士】如平时体质虚弱可加黑豆30克,怕风、流涕明显加鲜紫苏叶10克,咽干咽痛加鲜薄荷叶5至10片。本膳食供预防感冒使用,不能代替正式的感冒药,如已有明显感冒症状请及时就诊。
●紫苏薄荷鱼头汤
材料:大鱼头一个、鲜紫苏30克、薄荷10克、葱段适量、生姜30至50克、胡椒粉适量。
做法:大鱼头冲水洗净,洗去血污,去掉里面黑膜,切两半。在锅中加油和生姜,将鱼头两面煎香至金黄色,再加入开水,煮至鱼汤成乳白色,最后加入鲜紫苏、鲜薄荷、葱段和胡椒粉,调味即可。
【小贴士】紫苏叶与薄荷叶不能煮久,取其辛散之性。
●银耳淮山排骨汤
材料:排骨500克、银耳15克、淮山20克。
做法:把排骨、淮山洗净,银耳用水泡开。将排骨、银耳、淮山放在锅中,加水适量,用大火煮沸,改中火再煮4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胃益气,适宜慢性胃炎见纳差、乏力者食用。
●荠菜豆腐汤
材料:荠菜150克、豆腐150克、干香菇20克等。
做法:豆腐切方块,香菇用温水泡发切条、荠菜洗净切段备用。加入适量水,烧开后放入豆腐、香菇,调入盐,搅拌均匀,盖上锅盖煮熟。最后加入水淀粉勾芡,待汤汁变浓后淋入芝麻油即可。
功效:常吃荠菜可利肝气、明目,对脾气暴躁、血压增高的高血压患者也有好处。芥菜还有凉血止血的作用。豆腐与荠菜搭配,不仅十分美味,还很适合春日养生防病。
●蜜糖红茶
材料:红茶叶5克、适量蜂蜜和红糖。
做法:所有材料放保温杯内,以沸水冲泡,加盖焖片刻,调入适量蜂蜜、红糖即可。
功效:每日饭前各饮1次,能温中养胃。此茶适用于春天肝火偏旺,脾胃功能不佳者。
●百合莲子银耳茶
材料:莲子6粒、银耳4克、大枣4克、百合4克、糖20克、水200毫升。
做法:将所有材料用水洗净,百合、大枣、银耳泡软,备用。先煮莲子至半熟,去掉水,再放入百合、红枣加水同煮。等锅中三种材料均煮烂后,放入银耳、糖,待糖溶解后熄火,放温后即可饮用。
功效:此茶有养肝、健脾和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