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并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新时代普陀能源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普陀,这片被海洋环绕的区域,虽然风光旖旎、海洋资源丰富,却是十足的“无能源区”,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先天资源禀赋不足,造就了普陀在能源开发、利用与储存上的创新突围、敢闯敢试、唯实惟先。
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坚守,成就了普陀从无能源区到能源大区的精彩蝶变。如今,普陀已全面构建起火、风、光、潮、氢、油、气等一体化的能源全产业体系,建成投运了全国首个海上坑口电厂、全国首个民营大型LNG接收站、全国首套自主研发的LNG冷能双环发电系统、全省首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建成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唯一一座潮流能试验平台。拥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46.7万千瓦,待普陀2号海上风电场等建成后,装机将迈向100万千瓦,探索出“车船站”氢能应用场景,浙能、中石化、新奥等百亿级LNG项目全部建成后,LNG接受能力将达4300万吨/年……如今的普陀,能源大区的发展实景图已清晰展现。
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要推动普陀从能源大区跨越发展到能源强区,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亟待解决:一是产业链条偏短,清洁能源产业目前以发电为主,相关的风机、塔筒等智能制造生产较少,氢能产业目前主要以场景应用为主,制氢、储氢发展较慢,LNG产业目前以接收及冷能利用为主,缺乏对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再拓展,甲醇、氨等清洁能源规模偏小。二是耦合发展不足,我区能源目前主要是与传统产业如船舶、水产等的融合发展为主,但与人工智能、算力、大粮食、新型储能等产业发展融合不足。三是电网配套滞后,随着大算力、大食物等产业以及南部诸岛清洁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日益增长的大体量电力需求与滞后的电网输送能力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普陀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性产业和新质生产力项目无障碍落地的主要矛盾。
面向未来,普陀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立足自身发展基础与潜力,抢抓国家即将设立航母级基金投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的政策机遇,坚定不移推动能源大区迈向能源强区,将普陀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创新发展策源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地、清洁能源与千行百业融合发展样板地。
一、乘势而上,打造能源创新发展策源地
谋划并争取以六横和本岛城西及北部区域为核心、全区全域绿色发展为路径的国家综合能源改革示范区。推进能源消费革命。秉持“能源为民、为民能源”的初心与使命,积极对标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精准回应企业渴望获取低成本、无污染能源的消费需求,创新火电、绿电、冷能、热能统购统销模式,形成能源“发”“输”“用”之间的合力,降低企业和居民用能成本。推进能源供给革命。普陀已在综合能源利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在六横镇成功打造供暖、供冷、供热水“三联供”模式。该模式下,用能成本是天然气加热用能的15%、电加热用能的10%、空气源热泵加热用能的26%,节约标煤8300吨/年。目前,普陀本岛推广复制六横“三联供”模式已趋成熟,可利用发电厂余热和低碳电力构建覆盖全岛的“三联供”体系,并同步推进城乡雨污水、燃气、三联供一体化等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努力在增强城市韧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上作出先行示范。推进能源技术革命。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创新资源,加强风电、光伏、氢能、储能、海洋能等前沿能源科技领域的研究攻关,布局氢产业研究所,争取与中科院化物所在储能电池、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共建研究院,突破一批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推进能源体制革命。针对海岛土地资源有限特点,创新地下空间立体分层确权机制,为安全高效开展地下油气储备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争取开展油气商业储备与国家战略储备联动发展试点,探索建立油气储备市场化运营模式。加快落实绿色电力消费促进机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申领绿证和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引导区内市场主体积极加入CCER交易市场。推进能源国际合作。瞄准绿色甲醇、LNG等新型清洁燃料市场需求,加强与马士基等国际航运龙头企业合作,建设集绿电供应、清洁燃料加注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综合能源服务区,打造国际航运能源供应枢纽。
二、因势利导,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拓展产业链条。积极拓展LNG、风电、氢能、甲醇等综合能源全产业链。LNG领域,积极导入LNG加工、LNG冷能利用、LNG制氢、LNG装备制造、海上加注、新材料等产业,力争将普陀建设成为国内大型LNG登陆中心,全力打造LNG综合利用标杆。氢能领域,探索开展从海水提取蓝碳耦合绿电制氢合成绿色甲醇的技术中试,重点发展氢气制取、储运、加注与海洋应用等,打造氢能“制—储—用”产业闭环,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海上氢岛”。甲醇领域,建设绿色甲醇生产、仓储、加注一体化基地,谋划建设毗邻虾峙门国际航道的绿色甲醇仓储加注基地,制定甲醇等清洁能源加注标准体系,打造全球最大甲醇加注中心。强化要素保障。围绕清洁能源开发和输送、负荷中心地区电力需求增长、海岛清洁电源接入需求,加快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加紧谋划建设朱家尖—登步—桃花—虾峙—六横南部诸岛电力输出通道。积极发展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加快储能、充电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快浙能和中石化LNG接收站项目建设,同步统筹布局登陆中心外输管道,全力推进六横—宁波春晓天然气管道建设。争取政策支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普陀实施绿电直供示范工程,探索“隔墙售电”新模式。争取地下空间分层确权落地,为安全高效开展地下油气储备提供制度保障。争取船舶使用LNG、甲醇等清洁能源燃料获得资金补贴,降低清洁能源使用成本,推动清洁能源海上大规模应用。
三、多链融合,打造清洁能源与千行百业融合发展样板地
坚持“清洁能源+千行百业”融合发展就是新质生产力理念,将能源革命与大算力、大粮食、大航运等新兴产业起势发展、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能源+大算力融合发展。建强综合能源供应平台,强化火电、绿电、冷能、热能统筹供给能力,加快徐福变、海洲变等变电站设施建设,奠定普陀绿色、低成本发展大算力产业的独特优势。积极融入国家算力大通道,聚力建设普陀“芯灵镓园”海上智算岛,全速推进双循环多能互补绿色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带动区域绿色能源算力产业集群发展,为绿电消纳探索出创新且高效的新路径。推动能源+大食物融合发展。围绕“东海大渔场、天下粮食仓”发展定位,结合普陀活水码头优势,突出有限陆上空间与大范围海上空间互动,利用舟山岛北LNG冷能、LNG发电、火电等“冷热蒸汽”能源资源优势,推动建设沈家门渔港螺门北港区,打造全球一流的进出口大宗农渔产品储运加工贸易港,同时依托钓梁三期区域,联动海域广阔空间,建设万亩千亿国际大食物产业园,力争打造全国最大、辐射全球的现代化双循环零碳国际大食物产业枢纽。推动能源+大航运融合发展。抢抓国际航运业加速绿色转型的重大机遇,市场对绿色甲醇、LNG等新型清洁燃料需求猛增。专业机构预测,2050年航运业要完全脱碳,生物燃料年需求量将飙升至2.5亿吨油当量。普陀已拥有船舶甲醇燃料改装的先进技术,实现常态化加注。同时,毗邻浙江2893MW近海风场以及未来更大容量远海风场,通过海上建设能源站,直接利用风能发电为船舶充电或制备绿色甲醇等清洁燃料,从而有效解决深远海风能消纳和能源输送的难题。
随着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构、“双碳”战略引领下的绿色能源革命浪潮澎湃起势,普陀将勇当能源革命先锋,锚定全域绿色转型新坐标,全力实施能源强区战略,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能源改革示范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新生态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