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普陀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会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推进会召开,为浙江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标注出鲜明的普陀方位。这片曾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土地,正以“向海图强”的魄力,在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交汇点上,开启新一轮开放征程。
普陀的开放血脉深植于历史肌理。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水码头”,这里曾商船云集、货通四海;如今,依托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的制度创新红利,普陀再度挺立开放潮头。当国家战略将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列入布局,当自贸试验区改革持续释放动能,普陀的港口优势、产业积淀与制度创新的化学反应已然显现。
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核心在于以制度型开放打破传统路径。从探索地下空间登记确权助力大宗商品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到争取外籍商务人士便利化出入境政策;从创新“不落地购汇”模式畅通跨境资金流动,到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坐等政策”到“闯关探路”,普陀正以“首创性”改革破解要素流动壁垒。这些刀刃向内的制度变革,既是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战略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