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我们迎来了雨水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其名寓意降雨量开始增多。此时冰雪消融,气温回暖,万物开始恢复生机,但湿气也随之而来,此时特别需要养护肝脾。
01 / 养生原则
●疏肝理气,护脾祛湿
春季属肝,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春天万物复苏,人体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此时养生不当易损伤脾脏。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强健,脏腑的功能才会强盛。
雨水节气之后,降雨有所增多,湿邪较重,易侵袭机体。五脏之中,脾喜燥而恶湿,最易受湿邪侵袭,同时寒邪凝滞,使得湿气留恋,难以祛除,导致湿困,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故雨水节气正是调肝健脾的好时机,应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同时,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使脾胃阴阳相合,升降相因,润燥相济。
●清泄内热,做好“春捂”
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此时气温偏低,且寒中有湿,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风湿性关节病,“反了春,冻断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此时仍需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要做好“春捂”,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同时,“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而整个冬天吃羊肉、进补品等热性食物及在暖气环境中积攒的内热,此时会随着大地复苏在人体中生发出来,很容易出现口舌干燥、口腔溃烂等情况,即俗称的“上火”,应注重“清内热”。
02 / 调摄方法
●精神调摄
雨水节气后,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阳气渐起,在外则草木萌动,在内则肝气渐旺。肝气升发太过或郁而不发,都会影响身体气机的调畅。
若肝气生发太过,则易面红耳赤、烦躁易怒、心神不安;若肝气不疏,则郁郁寡欢、心情抑郁、失眠多梦。此时,焦虑和抑郁患者的病情也更容易发生变化,需要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方法,保持情绪稳定。雨水节气养生强调形神皆养,不但要养身体,还要心境平和,使肝气不横逆,脾胃自安宁。
可以与好友一起踏春出游,观赏万物复苏,通过与自然亲近、与他人交流、适度运动锻炼等方式,疏发肝气,预防抑郁或恼怒等不良情志的发生;同时精神上要注意戒悲思、恐惧,不以外物变化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做到精神内守、心胸开阔。
●起居调摄
雨水节气要晚睡早起,宜动不宜静,提倡顺应自然规律,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忙减衣
随着初春气温回升,人的皮肤腠理变得相对疏松,对于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此时天气忽冷忽热,不要着急脱去冬装,应根据气温变化适当“春捂”。 穿衣遵循“上薄下厚”原则,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特别是老人、儿童以及产妇和慢性病患者,不要过早地脱掉厚衣服,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
——克服“春困”
“春困”是人体随着季节变化的正常反应。雨水节气,气温逐渐升高,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同时,随着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就显得不足;此外,昼夜时长的变化和舒适的气温,都会让人感到困倦,昏昏欲睡。克服“春困”,必须规律作息、劳逸结合,并且避免诱发“春困”的病理因素。
——自我保护
春季是一些常见病的多发季节,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时期。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高血压病等疾病的人,要积极做好自我保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出门要戴口罩,少到公共场合;关节疼痛的人,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关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忽视“倒春寒”的影响。
——饮食调摄
雨水时节,养肝、调肝、疏肝尤其重要,饮食上应少吃生冷粘杂、油腻难运、辛辣温热、滋补太过的食物,以防化火生痰、滋生内热。应保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机体代谢。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03 / 雨水运动
自雨水节气开始,随着气温回升,人们从“冬藏”的养生方式解放出来,让“窝”了一冬的身体活动起来,逐渐增加户外运动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此时,养生运动应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适合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运动项目,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
老年人春练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罹患感冒或哮喘、支气管炎等,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清晨、傍晚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合一,无形之中增强了身心健康。
●推荐休闲运动
郊游踏青踏青,是指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不仅能亲近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还能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赶走春困。运动负荷强度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制订,时间长短也顺其自然。带上家人一起去户外郊游踏青吧,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春风的温柔,莫要辜负了春光的美意。
04 / 穴位保健
●脾俞穴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脾的背俞穴。本穴是脾气传输于后背的位置,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脾俞,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功用,是脾脏最重要的保健穴之一。
按揉时,用两手拇指指腹放置在脾俞六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患处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渗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至10分钟,每日1次。
●阴陵泉穴
阴陵泉位于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属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是脾经经气汇聚的地方,也是下肢常用的经穴之一。阴陵泉是祛湿要穴,按揉阴陵泉穴能起到健脾祛湿、通经活络、益肾固精的功效。
用大拇指指端按压阴陵泉穴做旋转运动,持续3至5分钟,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度。每分钟60至100次,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
05 / 养生食谱
●红豆薏米粥
食材:红豆50g、薏米60g、冰糖适量。
做法:红豆、薏米提前浸泡2小时。所有食材加1L水煮沸,转小火熬40分钟至软烂。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
功效:改善便溏腹胀,促进消化,有助于缓解水肿、乏力问题,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应适量食用。
●胡萝卜南瓜粥
食材:南瓜200g、胡萝卜1根、大米、糯米适量。
做法:大米、糯米洗净浸泡2小时;锅烧热水,倒入米,熬粥40分钟;放入去皮切块的南瓜和切碎的胡萝卜,熬煮30分钟至软烂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调和脾胃。
●薏苡仁党参粥
食材:薏苡仁30g、党参15g、粳米200g、冰糖适量。
做法:薏苡仁洗净,放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切成薄片,粳米淘洗干净。三者放入锅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至40分钟,放冰糖调味。
功效:祛湿健脾,补气调中。
●春笋荠菜豆腐羹
食材:春笋200g、荠菜100g、嫩豆腐1块、干贝5粒。
做法:春笋切片焯水去涩,荠菜烫熟切末;干贝泡发撕丝,与笋片同煮15分钟;加豆腐丁煮沸,勾芡后撒荠菜末,淋香油。
功效:春笋开胃健脾,荠菜和脾清肝明目,豆腐滋阴,能清除冬季积热,预防春季目赤肿痛。
●荠菜山药羹
食材:山药200g、荠菜180g、盐适量、芝麻油适量。
做法:先将荠菜洗净,切碎待用;将山药洗净、切段,然后放在锅中蒸熟,之后取出剥皮,再将其碾碎成泥待用。锅中倒入山药泥和盐,加清水500mL,大火烧滚,直至浓稠。再倒入荠菜,搅拌均匀,煮沸后淋入芝麻油即可出锅。
功效:健脾养胃,生津益肺。适合素体脾肺气虚者,容易感冒、畏寒、自汗、食欲不佳等人群。
●姜枣桂圆茶
食材:生姜3片(带皮)、红枣5颗(去核)、桂圆6颗、红糖5g。
做法:所有材料加500ml水煮15分钟,晨起空腹饮用。
功效:生姜驱寒温胃,红枣桂圆补血,能够提升阳气,祛除肌表的寒邪,改善手脚冰凉,经期女性尤宜,体内有热、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不宜饮用。
●润喉桔梗茶
食材:桔梗10g、甘草10g、参须10g、麦冬10g、罗汉果半个。
做法:以上材料放入养生壶中,煎水代茶饮。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止咳。适合经常用嗓子的人,比如教师,能缓解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症状,对咳嗽、痰多、胸闷不畅等症状也有较好疗效,痰多者还可加入化橘红5g。
●菖蒲花茶
食材:石菖蒲6g、茉莉花6g、红茶4g。
做法:以上三味拣除杂质后一起研成粗末,混匀,将混合茶末放入纱布袋中,用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
功效:宽胸理气,和胃止痛,健脾安神。适用于慢性胃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
(来源:人民网、中医健康养生官方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