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血洒水东留英名:韩达生

□牛珂珂

韩达生,原名德荫,号绍棠,曾化名毅夫,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杞县韩楼村一个书香之家。192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第二中学。在校期间,受五四新思想的启蒙,他与同学张海峰、吴芝圃、马沛毅等人,创建了青年学生进步组织“读书会”,后改为“社会科学研究会”“河南青年社”。他们不断探讨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开封各学校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5年5月,韩达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中共杞县地委成立,韩达生任地委委员兼共青团地委书记。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农村青年工作上,深入农村办农民夜校,向农民讲解革命道理,建立党团基层组织,巩固和发展农民协会,改造红枪会,组织农民武装,推动杞县农民开展运动。1927年年初,杞县党组织已由35人发展到150余人、15个党支部,团员也发展到300余人,党团的基层组织已遍布全县广大地区。全县已有7个区农协、38个乡农协,会员数达4万余人,农民自卫团武装有3万余人。

1927年4月,北伐军进入河南,沿京汉路北进,一路所向披靡。根据中央在武昌召开的河南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精神,韩达生协助省农协主席萧人鹄、地委书记吴芝圃,经过周密准备,领导杞县1万余名武装农民于5月23日举行暴动,一举攻占县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杞县治安委员会。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将屠刀对准共产党人,血雨腥风笼罩河南,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1927年夏,韩达生调任共青团河南省委秘书长。为表达自己坚强勇毅的革命意志,他改名毅夫,携带家眷住在开封游梁祠等背街小巷里,掩护省委机关。他以在火车站做生意为掩护,白天应付敌人的搜捕,夜间处理机关事务,撰写密件,忘我工作。9月底,共青团河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党团省委及各地党团负责人名单和许多重要文件被抄走,全省党团组织受到很大损失。为尽快恢复团的工作,韩达生与刘明佛等人组成团临时省委,并发出第一号通告,要求各级团组织立即整顿组织,清除犹豫动摇分子,加强保密工作,积极领导青年群众参加武装暴动;接着发出第二号通告,贯彻八七会议精神,要求各级团组织一律增设军事部,在军队中建立团小组,开展对士兵的宣传争取工作。韩达生参与拟定的这两个通告,对于在恶劣环境中恢复巩固全省团组织,开展地下斗争起到积极作用。

1928年2月,共青团河南省代表大会在开封召开,韩达生当选为共青团河南省委常委。3月,党团省委又遭破坏,主要领导人先后被捕入狱。韩达生、徐兰芝与黎光霁组成中共临时河南省委,召开河南党团省委联席会议,制定《河南各地最近工作方针》,指导民众开展斗争。12月,为躲避敌人搜捕,韩达生离开开封,回到家乡杞县。1934年,到上海寻找党组织的韩达生不幸被捕,被敌人关押至1935年11月才获释。经过一年多监狱生活的锻炼和考验,韩达生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强,他改名为达生,意为通达人生,要为打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努力奋斗。

1937年年初,中共豫西工委调韩达生任洛宁县工委(后改为洛宁县委、洛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洛宁、宜阳、新安、渑池4个县党的工作。他以洛宁中学语文教师身份作掩护,一面恢复和发展党组织,一面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其抗日斗志。他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并先后动员进步青年和乡村小学教师600人,开办抗日救亡训练班、农训班、师训班、政训班,领导洛宁学潮,洛宁的抗日救亡运动在韩达生的领导下开展得如火如荼。

1939年冬,中共豫皖苏区党委派韩达生到睢杞太(水东)地区工作。韩达生到达水东后,很快组建起党的组织,他和兰侨、杜省吾、马一鸣等组建睢杞太特委并任书记,随后他抓紧整顿恢复县级党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坚持游击战争,巩固和发展水东根据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群众抗日情绪高涨,各地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组建了1000多人的睢杞太独立团。独立团成立后,士气高昂,在邢口、瓦岗等几次战斗中,初露锋芒,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独立团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1941年年初,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豫皖苏边区受到严重威胁。为支援新四军的反顽斗争,睢杞太独立团主力奉命开赴豫皖苏斗争前线,留下1个多连的兵力,继续坚持水东的抗日斗争。4月,国民党八十一师纠集地方武装,突袭驻扎在杞县南梁寨等村的睢杞太地委机关。韩达生率部突围未成,不幸被俘。被关押期间,韩达生组织大家与敌人进行合法斗争。不久,韩达生被敌人秘密杀害,并沉尸于黄河,年仅36岁。

为了纪念这位水东地区的优秀领导人,1944年8月,豫皖苏边区在杞县、通许县、陈留县三县结合部建立了以韩达生名字命名的“达生县抗日民主政府”。

2025-02-10 □牛珂珂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526921.html 1 3 血洒水东留英名:韩达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