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励佳)近日,省委改革办公布浙江省2024年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名单,我区《打好“强、防、优、化”组合拳,构建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伴航式法治保障体系》榜上有名。什么是“伴航式”?具体怎么保障?翻开近年来我区远洋渔业产业“记事本”,记者找到了部分答案。
答案在区海上融治理中心厚厚的调解记录里。
近日,在区海上融治理中心介入调解下,渔民小王与某远洋渔业企业的一起工伤纠纷圆满落幕,这让三方都松了一口气。
2020年4月,小王经劳务公司派遣,至某远洋渔业企业的金枪鱼钓船上工作。2021年初,小王被金枪鱼鱼尾刺伤小腿,因当时海上医疗条件有限未能深入治疗。2022年3月,小王回到舟山接受治疗,并由渔业公司支付医疗费用等。2023年1月,经司法鉴定所鉴定,被评定为人体损伤九级伤残。
小王认为,自己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渔业公司应按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给予赔偿,而渔业公司主张按照工伤等级标准给予赔偿。双方协商未果,小王向宁波海事法院起诉。法院立案受理后,委托区海上融治理中心进行诉前调解。
该起纠纷调解主持人俞辉告诉记者,此次调解中,主要的矛盾是双方对于赔偿标准主张不同。围绕关键问题,调解员仔细翻阅了相关法律条款和材料,经过认真细致的对照,认为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合同关系,且小王确实是在劳动中受伤致残且本人无故意,构成了认定工伤的法律要件。
尽管案件复杂,但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在众多线头中理清思路,抽丝剥茧,组织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调解2次,电话协商多达30余次。经劝说,最终小王同意做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渔业公司同意再作适当补偿,该起矛盾纠纷至此调解成功。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以海上融治理中心为阵地,创新打造“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应用,推出海商事纠纷预防化解“一件事”,为当事人提供24小时巡回法律服务,已成功化解海上涉企纠纷60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
答案在长长的外籍船员免签过境名单中。
11月1日,我区2家远洋渔业企业为22名外籍船员申请免签过境,相关行业部门在24小时内就办好了相关手续,为企业省心省力又省钱。据了解,我区根据远洋渔业产业特质,针对远洋捕捞行业法治需求,创新搭建外籍船员“换班一件事”,细化4方面11类便利措施,为外籍船员24小时免签过境手续办理时间减少7个工作日,累计为船东减少办证支出近30万元、船舶滞港费用近1.2亿元。
答案在区司法局创新编制的《远洋渔业行业合规指引》里。
4大类19个行业合规管理风险防范点被一一列出,针对风险,我区加大普法队伍建设,提升远洋渔民法治素养和合规生产作业水平,已配置随船治安员194名,累计“法律体检”远洋渔船56艘次,挽回经济损失近15亿元。
答案也在海防工作站的1300余条预警信息中,在“船员72小时逆推辨认”“前科船员预警”的应用模型中,在“智控港区”绘制的十里渔港“治安热力图”上。
下步,我区将以远洋渔业市场主体法治需求为导向,优化海上法治服务举措,进一步完善远洋渔业“伴航式”法治保障体系,促进远洋企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