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10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这是著名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开篇之语。79年前,一位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中国随军记者,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并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作,发表在《大公报》上,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这位记者就是朱启平。
朱启平(1915—1993),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33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为参加学生运动,他弃医改读新闻,七七事变后,他辍学南下,辗转到重庆,先后在《新蜀报》和《国民公报》工作,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1944年,自荐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在这段时间里,朱启平写下许多出色的战地通讯。他的每一篇战地通讯都充满了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和对敌人的强烈愤慨,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斗。
《落日》这篇报道,全文4000余字,字字珠玑,句句深情。朱启平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将现场的细节描述得淋漓尽致。
朱启平晚年患肺癌,病重时曾向老友陆铿倾吐:“参加密苏里舰受降仪式时,想到世界各国有那么多记者在场,这篇文章一定要写好,而且要写出中国人民的风格来。受降仪式结束时,我一看9点18分,九一八,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这一灵感让我捕捉住中华民族的感情,写了《落日》。”
《落日》这个标题,更是巧夺天工,寓意深远。它不仅仅是对日本投降仪式的直接描述,更是对日本侵略者最终走向衰败的象征。正如著名新闻工作者吕德润评价的那样:“对日本投降仪式的采访是一场世界规模的记者们的作文比赛,在那场考试中,启平称得上是状元。”因而,《落日》成为公认的传世之作,并被大学列为新闻教材。
朱启平在《落日》的最后写下了笔力千钧的一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份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于历史的铭记和反思,却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