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家门老街中,东大街、西大街、中大街是值得唠叨的。时隔40多年,东大街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至今依然不能忘怀,于是我画了一张东大街的简易图,也东鳞西爪地想聊一聊40年前的东大街。因为是儿时记忆,不一定准确,敬请老沈家门人指正、补充。
东大街的历史
东大街、西大街,是旧时沈家门的闹市街,但是其形成的历史并不长。最初,沈家门仅仅是一个渔村,村民多沿山而居。到康熙年间,定海展复,沈家门一带开始筑塘,陈家塘、墩头到伏虎山的大塘等先后围筑,泗湾、教场等地农田最早得以开发,再后来筑就东横塘、西横塘等海塘,人口渐增,海舶停泊,商贾沓至,到光绪年间逐渐形成沿港闹市,光绪《定海厅志》图上就标有“沈家门街”,说明彼时东横塘、西横塘已经成街,即后来的东大街、西大街。旋又建大街“中大街”,故有“东西两横塘,大街一直上”之传说。到19世纪末期,市面日趋繁荣,形成集镇。
据早期编纂的《普陀县地名志》记载:东大街,原名东横塘,东西走向,东起健民路,西至中大街。长315米,系280多年前所筑东横塘旧址,陆地向外扩展,建房修路成街。原用条石铺砌,为主要商业老街。1966年起逐段拓宽修建成现状。
曾有普陀文史前辈绘制解放前夕的沈家门街区图,图中的东大街两侧密密麻麻都是店铺。
到新中国成立后,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很多店铺都发生转制、重组,店名变了,经营规模也壮大了。只有少数一些商家店号名,如“见兴”“新大祥”等依旧被老人们所提及。
东大街的三个路段
按照功能区,东大街可以分东、中、西三个路段。东段以泥道头(即现东河路南段)为界。泥道头东侧的东横塘,以前都是居民区,东大街两侧多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和缪家塘的老建筑有些类似。革命前辈周苏菲的老家就在东横塘一带。
东大街的中间段,位于泥道头(东河路)、泰来街(新街)之间,这里曾是人声鼎沸的充满市井味道的闹市街,因为那里有一个小菜场。清晨,天蒙蒙亮,周边乡村的农民挑着担已经在那里沿街两侧设摊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拎着菜篮子的市民往来不绝,至少要到十点多钟,市面是不会散的。小菜场附近的渔邨饭店,生意总是爆满的,噗呲噗呲的生煎包子,合着葱花的香味,诱人心脾啊。当然,阳春面是最受欢迎啦,既解渴也填饱肚子,赶路回家的村民、赶集来的渔民,都喜欢(不知对不对?我想象中好像这样,待补充更正)。
东大街的中间段,附近还有几个老地名。一是新兴里,这是一幢有点中西合璧的楼房,记忆中也有两层楼,闹中取静,是彼时渔港的高档生活小区了,解放后沈家门水产技术指导站(后改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最早也是设址于此。新兴里曾是沈家门大户王小裕、王厚裕的家宅。新兴里附近还有德裕里。二是会馆弄,以前设有八闽会馆,早期很多福建渔民在沈家门创业,其中比较多的是福建惠安人,会馆是福建乡亲聚会的地方,形成非常大的群体,旧时八闽会馆大殿供祀“妈祖娘娘”,办起了惠群小学(后改名八闽小学),为福建老乡的子女求学服务,还有沈家门义勇警察队等公益机构。三是簟匠弄,至今基本还保留了原貌。舟山人把“篾匠”叫“簟匠”。老底子的“簟匠弄”,弄堂里有几家“簟匠”的店铺,门口堆满了竹器,有竹篮子、簸箕、篰篮等等,旧时渔港的鱼鲜需要用篰篮等装运,因此彼时的“簟匠弄”门庭若市,生意红火。现在的“簟匠弄”有些冷寂了,但还有一家“簟匠”,一位老簟匠和他的女儿(亦或媳妇)在坚守这个老行当,门口摆放的各类竹器似乎还透着淡淡的竹香。这条非常特色“簟匠弄”,如今被标注为“滨港路XX弄”,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就把渔港的民俗文化给湮没了。东大街、簟匠弄口的老建筑,也很有年代感,两层木楼,涂着红色的漆,历经近百年的雨水冲洗,斑驳暗淡,但门楼上“协茂贡烛”几个大字还是依稀可辨,显然旧时这是一家销售蜡烛的店铺,据传是宁波三北人开设的,旧时渔船上夜间都使用蜡烛照明,再加上普陀进香需要贡烛,因此对蜡烛的需求量比较大,蜡烛店生意也很不做。
东大街的中段,沿街还有乐器店、棉棕社、秤店、鞋革社、鞋帽社等,都是很民俗化的店家,商店虽不大,多数都只有一个门面,但各具特点,是渔港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棉棕社、鞋革社、鞋帽社,这些名称也很有年代感,都是公私合营遗留下来的老店名,到改革开放年代,老百姓还是依旧称呼为“社”。
东大街的西段,介于泰来街和中大街之间,是当年沈家门渔港街市的最核心区。东大街中段的小菜场,天蒙蒙亮就开始热闹,而中段的闹市街要到八点钟左右就接着闹猛,因为中段的商家都是比较大的国营店,百货公司、食品商店、新华书店等,员工上班是有时间的,其次这里的顾客很多是来自沈家门周边的小岛,当各个小岛的早班航船靠拢渔港码头,东大街的商店就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外岛客人,采购完各类商品,大包小包拎回航船,尤其是过年前一个月,冬汛丰收后的渔家客人,挤满了商店的各个角落。还有就是台风季节,渔船拢洋,东大街各个角落都是人挤人,商店里的很多商品就可能被一扫而光。以前有一种说法,沈家门街里比定海闹热,主要就是说东大街、中大街以及滨江路一带的人气太旺了,地方小,客流量比较集中,再加上渔民拢洋来、“下山”海岛居民走亲访友买东西,都要到百货公司,这样一来东大街与中大街就时刻不缺人气了。
旧时的沈家门百货公司
印象中,东大街、中大街路口的那家百货商店,老百姓都习惯叫“百货公司”。渔港的百货公司,建于1950年6月,最早称中国百货公司浙江省宁波分公司沈家门办事处,1955年7月发展为普陀县百货公司。实际上,普陀县百货公司有好几个商店,东大街、中大街路口的是第一百货商店。记得在青龙山下的小水埠头旧址,曾建起七层楼,那里的一楼曾经开设“第二百货商店”,但生意状况不佳,不久就停业了。
儿时记得“百货公司”是两层楼,内部有楼梯,一个在店铺里面,靠近鞋帽部柜台。还有一个楼梯在中大街路口,靠近文具柜台。两个楼梯实际上是相通的。楼梯和扶手都是水泥混凝土结构,扶手打磨得光溜溜。
“百货公司”的大门,就在中大街、东大街的转弯交界处。记得门口两边有小人书摊,两家修理钢笔的小摊,后来还有一位称体重的小摊位,是一位大姐自谋职业。我记得最牢的,是门口墙上有两块黑板,分别是沈家门剧院、海滨电影院的节目预告,电影放映场次,后来黑板变成了海报。因为这里渔港最繁华的中心地带,沈家门人凑闹热的地方。大家有事没事会去那里“张一记”(看一下),领领市面,顺便看看有什么好电影。在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网络的年代,影剧院就是靠这种小黑板、橱窗、张贴的海报来传递信息,而其中设在百货公司门口的黑板,沈家门人的关注度最高,因为那儿最闹热了。
百货公司的一楼,是最热闹的地方。分割三、四个环形的柜台组合,一些商品都是放在玻璃柜台里,一部分展陈在货架上。大致分文具柜台、玩具柜台、脸盆杂物柜台等,买鞋子的地方是在商店里侧一条长长的柜台组合,雨鞋,军用跑鞋等等,应有尽有。二楼的陈列,由于岁月久远,我是记不清了。由于沈家门渔港的人流量大,商店的经营效益也是不错,规模也不断扩大。到1986年百货公司进行商场改造,增加营业面积1120平方米。第二期扩建工程,拆除一片民房,贯通同济路、中大街,商场面积达3200平方米,安装自动电梯。时有营业人员220人,为舟山第一家大型商场。
百货公司门口的小人书摊
百货公司门口的小人书摊,是我最难忘怀的。童年时光的舒适,似乎都在夏日早晨的小书摊里。那时,我外婆在泰来街摆小百货摊头,她一早出门买菜,菜就放在摊位边,暑假里我生活在外婆家,吃了早饭我就到摊头里取菜,回家途中,时间还早,就到百货公司门口的小人书摊看一本小人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往往可以消磨一个小时。夏日里,沈家门的天气也不是很热,海口中大街的海风吹过来,凉飕飕的,真是惬意!
小人书摊在百货公司的一楼楼梯口附近的侧门,面朝中大街,有时候我们坐在楼梯口看,有时也坐在门口的中大街路边,一条长凳子,可坐两三个人。小人书,就是连环画,顾名思义,其读者多数是小孩子,偶然也有捕鱼回港的渔民。书摊的连环画多数是电影片的印刷本,也有古典名著的系列本,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些经典名著的连环画,看的多了,就和同学们一起模仿着画三国人物,一起交流着赵云、张飞、关羽的模样、手持兵器等。记得小学同学中画的最好的是俞春央同学,笔下人物神态几乎和连环画里的人物一模一样。那时候,小人书摊对我们这帮小孩子来说,就是乐园。
新华书店忆旧
新华书店旧址位于百货公司的斜对面。记忆中彼时的新华书店气派很大,其实书店只有一层,但是好像层高比较大,走进大厅颇感宽敞。另外,书店大门口有毛体“新华书店”四个红色大字很气派。书店的前面屋顶是平顶的,这四个红色大字就竖在平顶上,字很大,一个字一个方板,等距离分开,方板背后用钢筋支撑着,因此很是醒目。
走进书店,正对这大门的柜台,上方挂满了马恩列斯毛等伟人的大幅彩色人物像,这是当时最畅销的印刷品。我喜欢看的书籍,是在大门的左侧,历史书、文化教育书类。八十年代初我已经读初中了,开始购买自己喜欢的《灯谜万花筒》等灯谜书籍,当时就已经对猜灯谜这一活动很感兴趣了。此外,中学时代我还痴迷于历史,最喜欢看的书籍就是历史书,各种名人传记、历史事件书籍等等。但是口袋里没有多少零用钱,棒冰也舍不得买,都买书看书了。但买什么书看,往往由不得我。口袋里有多少钱,就买什么书看。大多数时候,我的口袋里就只有一角、两角钱,可以买什么书呢?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小丛书》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历史小丛书》,每一本都是薄薄的几十页,当时的定价就是一角几分钱,相当于当时看一场电影的票价。于是《蔡伦》《康有为》等这一本本小书就进入我的书包。我记得有一本书是《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当时书店里的《中国历史小丛书》我大都已经买过了,口袋里只有两角钱,于是就买下了这本《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通过阅读知道了安重根这位朝鲜民族英雄,谋杀了让朝鲜失去主权的日本政客伊藤博文,大概了解了这起谋杀事件的来龙去脉。虽然有些内容还看不懂,但凡是历史书,总是我喜欢的,不管是否看得懂,买来再说,且总是看得津津有味。现在想想,自己对历史的痴迷就是从那个时候形成的。这一本本最便宜的历史书,书里面的人物,似乎都是我的朋友,不认识的也就慢慢地认识了,在阅读中由不熟悉变得熟悉了。从这一点看,《中国历史小丛书》似乎也是我的启蒙教师哦。
旧时书店门口,还有一个养金鱼的摊头,经常看到一对母女在打理。记得那时候,那个小姑娘的年龄也就比我大几岁。十多个脸盆,放置着大小不同、各种品种的金鱼,最好看、也比较贵的就是那种“水泡眼”,鱼尾巴似乎拖着长裙,在水里摆动游弋。当时市民买下的金鱼,不像现在是放置在有机玻璃做的方形盒子,那个时候是用“大口瓶”装的,舟山水产食品厂出产“瓶头橘子”的那种包装瓶,圆形的,口比较大,每个玻璃瓶养两三条金鱼没问题,瓶口系上绳子,打成两个环,就可以拎着回家养起来了。
东大街花絮
东大街上,百货公司在北侧,其对面是布店,以前叫新大祥布店。布店主要是销售布料,那时候很多家庭都是在布店“扯布”,自己做衣裳,或请裁缝做。对布店的记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铁丝线,铁丝线上的票夹子飞来飞去。那时候营业员是不收现金的,营业员开好单据连同消费者付的款,用票夹子沿着铁丝线飞到账房,账房结算完,收据盖章,连同找回零钱,再用票夹子飞过来。
布店的隔壁是食品商店,以前叫“见兴南货店”,南货店我记得最牢的就是“包头”,逢年过节沈家门人要送礼,送礼要拎包头,就是用类似牛皮纸一样的黄色厚纸包裹,有黑枣、红枣、荔枝、桂圆以及各种糕点,外面再用红纸一盖,用细绳捆绑好,包头的形状类似鞋楦,一头高一头低,打“包头”的师傅,包装技术是非常高的。
我小时候还见过“见兴”的老板娘。她是一位非常慈善的老人。她住在新街口一带的老房子里,当时的木房子上下两层,“见兴南货店”也是沈家门渔港的名店,家产也比较丰厚,可惜在文革时候也被折腾得差不多。我外婆和老人家比较熟悉,因此我也经常到她家去,老人家听说我喜欢集邮,拿出很多信件让我挑选,她有很多亲戚住在上海,因此信件往来多,各种邮票五颜六色,很多的纪特邮票,我一一剪下来,成为我最初的珍贵藏品。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实寄封,就光知道收集邮票了,可惜了这些珍贵的实寄封信件。
东大街靠近泰来街的路口,是一爿水果店,除经营水果,也销售一些自制的水果小食品,如一串串的山楂糖,酸甜可口的山楂酱,还有被称为“老鼠屎”的蜜饯,一粒粒,用陈皮等中药制成,香甜酸适口,是开胃果。
记忆中,熙熙攘攘的东大街、中大街,似乎不分节假日、从早上到夜晚不分时段,几乎天天都很闹猛,时时都有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