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厚重的文化内涵,作为我们在前行征途上克服重重难关、持续赢得新成就的不竭精神源泉,展现出了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今时代语境下的红色文化在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具有多维价值,深入研究其创新性表达,探索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路径,对坚定“四个自信”、积极作用于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互联网视域下,新时代红色文化价值传播应从传播主体多元,自上而下协调互动;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形式;借助多元多维传播媒介,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强化用户思维,关注用户需求;加强传播效果反馈,建立监测评估机制五个方面提升红色文化价值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互联网+;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与传播;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厚重的文化内涵,作为我们在前行征途上克服重重难关、持续赢得新成就的不竭精神源泉,展现出了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动力。自党的十八大开启新篇章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代变革为红色文化的价值传播注入了新理念、孕育了新媒介、开辟了新渠道、构建了新路径,进一步促进了其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继承、发扬与创新红色文化,对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还能优化我国文化产业布局,积极作用于经济建设。
在当前数字技术迭代迅猛、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核心正经历着由语言主导向视觉主导的深刻转变。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52期最新披露,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短视频应用已拥有高达10.26亿的用户基数,用户渗透率攀升至95.2%,近乎实现了全民覆盖,“18至39岁”的青年群体成为了这一领域最为活跃、占比显著的用户群体。鉴于此,若我们未能采用贴合青年语态的方式来叙述历史,不仅可能使青年群体与历史的连接断裂,亦可能导致“历史的失语”与“青年的失忆”的双重遗憾。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红色文化创造性表达与传播的新课题,本文依据经典的拉斯韦尔5W传播模型框架,从传播者、内容创意、媒介融合、受众特征以及传播成效这五个维度深入剖析,旨在探索与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主体多元,自上而下协调互动
在传统媒体框架下,红色文化的传播生态以政府为舵手,携手主流媒体与专门机构,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一对多的单向信息传播网络。步入互联网+新纪元,新兴媒体的崛起如同一股革新之风,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格局,瓦解了原有的单向传播链条,重塑了传播架构,聚焦于即时性传播与高度互动性的构建,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活力。鉴于拓宽红色文化价值传播受众群体的紧迫性,当前亟需积极融入民间媒体的力量,采用多元传播主体协同作战的策略,通过精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优化各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重与影响力布局。
其一,保持官方传播主体的强劲动力,深化顶层战略规划,精心绘制发展蓝图,发挥舆论宣传优势。互联网+的背景下,尽管官方传播主体的中心地位面临一定挑战,但在主流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中,其核心地位依然稳固,因此,更应积极转变传播思维、创新传播内容和方式,展现其标杆与导向作用,引领文化潮流。
其二,激活民间传播主体的潜能,促使公众踊跃投身于红色文化价值传播的浪潮中,构建传播联盟。在“全民发声”的新纪元,众多文化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自发汇聚于传播红色文化价值的道路上,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介平台,展示自创的红色文化价值传播内容,所创作的红色文化宣传内容紧贴民生与现实,易于获得公众的接纳与共鸣。政府应实施积极举措,拓宽公众发声渠道,激发社会各界传播热情与责任感,构建起官方与民间联动的多维传播格局,以补全官方传播体系的短板,扩大红色文化的受众覆盖面。
二、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形式
在互联网视域下,我们应致力于深度探索并弘扬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多重价值功能,以回应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一,深化传播内容的策划与提炼,精准萃取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根植于中国革命历程、国家建设实践及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红色文化,持续焕发着与时俱进的先进品质。依据“需求与满足”的传播理论框架,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取决于其能有效满足公众的多样化使用需求。鉴于红色文化绝大多数根植于遥远的革命和过往的建设年代,公众往往仅停留于浅表的理性认知层面,要获得深层次的情感认同,需要我们在传播红色文化价值时,紧贴大众的当下诉求,提供切实的生活关照与精神慰藉,从而在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赋予其强大的精神支撑与驱动力。
其二,拓展传播手段,促进红色文化价值的具象化与生动化传达。首要任务是革新红色文化价值的展现形态,巧妙运用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维媒介,实现其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呈现;其次,需重构话语体系,以新颖而贴近时代的话语表达,增强红色文化的亲和力与传播力;再次,借助前沿信息技术的革新性应用,开发红色情景式体验游戏等,打造交互性较强的用户体验虚拟场景,以加深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借助多元多维传播媒介,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在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系统性地激活并优化短视频、网络直播、门户网站等多元化传播媒介,实施跨平台协作与多渠道整合策略,匠心构筑全媒体传播网络的立体矩阵,形成高效协同、资源共享的红色文化价值传播生态系统,确保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其一,深化各层级媒体间的协作机制。在促进资源互补与信息共享、强化协同作战能力的同时,实施纵向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以“顶层引领、逐级贯通”的方式,构建高效畅通的传播体系,催生强大的聚合力,引领红色文化价值传播链条向一体化、系统化的目标迈进。
其二,主流媒体应深化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协作策略,增强跨平台融合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通过整合这些新媒体平台广泛的用户基础与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主流媒体能有效加速红色文化的精准高效传播,拓宽传播触达范围,并更加细致地契合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其三,促进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此进程中,需智慧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等尖端数字科技手段,旨在精化传播路径、丰富传播素材,从而强化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并深化受众的情感共鸣,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更为鲜活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四、强化用户思维,关注用户需求
在红色文化价值传播时,我们要强化用户思维,增强互动传播。
其一,在传播平台中设置互动模块。通过创新运用微信群组讨论、短视频分享平台、在线论坛交流等互动性强的传播媒介,激励用户采取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如发表独到见解、点赞支持、内容共享、及转发扩散,包括批评建议等,在互动中积极投身到红色文化价值的弘扬与传承之中。
其二,强化议题策划,实现传播工作的常态化与精准化。有效议题的构建能够深刻触动受众心弦,因此,我们需紧密围绕受众偏好与关注点,深入剖析其热衷探讨的热点议题,聚焦于民众广泛兴趣所在及高信息需求领域,精心策划红色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传播议题。通过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宣传策略与报道安排,增强红色文化在网络舆论空间中的导向力与影响力。
其三,倡导开发以红色文化主题的在线游戏产品。鉴于网络游戏所具备的广泛覆盖与高效盈利特性,其已成为互联网传播优质文化、促进经济效益增长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设计以红色革命历程为蓝本的游戏内容,使玩家能够在虚拟世界中重温革命岁月,而游戏中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则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沉浸体验与真实感,促进红色文化的深入传播与广泛认知。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手机游戏《第九所》匠心独运,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两弹一星”至“载人航天”为叙事蓝本,赋予玩家规划者身份,自主布局科研基地,深入探索各项任务,在趣味横生的挑战与触动心灵的剧情中,深刻感悟新中国初期航天先驱们矢志不渝、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与爱国情怀。最近火遍全球的《黑悟空》不仅满足了全球网民的娱乐渴求,更凭借卓越的视觉呈现技术,将文化底蕴娓娓道来,实现了文化输出的卓越成效。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凭借其在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打造了《使命召唤》《战地》等一系列知名的网络游戏IP,这些作品在无形中强化了其国内的价值观塑造,并向外部世界传播了美国的意识形态。相比之下,我国坐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应成为电子游戏创作的宝贵源泉,然而,在与国际顶尖产品的对比中,我们的网络游戏尚显不足。为弥补这一差距,亟需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敦促互联网企业将重点放在策划与监督制作上,力求打造出既富含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又具备经济吸引力的高质量网络游戏。
五、加强传播效果反馈,建立监测评估机制
红色文化价值的弘扬与传播,是一项错综复杂且需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其成效的精准度量,是评估传播影响力与渗透力的核心标尺,对于传播路径的精细打磨与传播手法的创新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们要构建“红色内容智能推荐系统”,实施对用户群体的持续性跟踪,分析用户反馈与市场动态,洞悉用户需求与反馈,积极促进该推荐系统广泛兼容各类平台,确保其在红色文化内容的创作、分发、反馈及持续优化这一完整传播链条中发挥作用,增强其在主流价值弘扬与舆论导向上的效能。特别是对青少年这一互联网主力用户群体,要主动且持续地传播红色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知识,剖析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本质,以此促进他们全面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与教育,满足其学习与精神成长的需求,使其成为实现百年中国梦的坚强后备军。
(作者单位:中共普陀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