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珈伶 通讯员 董俊言)近日,展茅街道黄杨尖一家超市内,村民徐平光取出市民卡,放在智能回收秤上识别身份,随后将打包好的碎玻璃和泡沫进行称重,回收成功后,回收积分即刻打入他的账户。徐平光现场便使用积分兑换了洗衣粉。“我们经常会将囤积的可回收物品,拿到超市换积分,村里人都已经习惯了。”徐平光说。
据了解,黄杨尖较早投用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智慧化系统,该村的生活垃圾已实现数字化精准分类,达到了源头可溯、分类可奖、去向可追、过程可控、处置可查。也是我区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前端源头分类提升、中端分类收运提质、末端分类处置提标、常态评价管护提效“四大行动”,通过镇(村)收运、就地+外运处理,实现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全覆盖。
“我们根据渔农村地理条件、人口布局,生活垃圾产量与构成,科学选择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站点(设施),累计投入3600余万元,建成8座渔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镇(街、管委会)垃圾压缩中转站10个,村级积分兑换(回收)网点60个,前端分类投放集置点860余个,配置垃圾分类清运车辆近200辆,保洁清运人员300余人,创建获评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17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还开通了六横、桃花、虾峙、白沙、登步、蚂蚁、东极等7个岛的垃圾海上运输专线,建成了以团鸡山垃圾处理站为核心,镇、街道、管委会资源化处理站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
此外,我区还制定了“一把扫帚扫到底、一张网格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捧积分奖到底”的“四个一”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区、镇(街道、管委会)、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村民积分激励机制,专项安排环境卫生绩效奖补资金1200万元用于奖补激励,通过成效评价、排名通报、绩效奖补、积分激励,有效增强运维管理合力。
“我们按照重视前端、中端、末端各项环节,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村入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完成8个高标准分类村,30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提升,并为各乡镇采购补充124辆收运车及规范统一全区渔农村垃圾收运车辆标识涂装,加快实施渔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可溯、分清可奖、去向可追、过程可控、责任可究、处置可查全过程管理,引领渔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