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丽佳 通讯员 唐毓蔚)记者从近日召开的普陀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自2020年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我区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着力凸显海洋经济特色,全区域、全行业、全方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并取得成效。
在海洋产业绿色转型方面,目前全区规上修船企业中,超高压水除锈等绿色修船技术的应用覆盖率已超过70%,显著减少了一般工业固废量的产生,减量超过50万吨。在水产行业,我区深挖低值海产品及渔业废弃资源价值,构建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区年可消纳处置水产品下脚料、低值水产品等27万吨,实现了从‘废弃’到‘资源’的华丽转身。”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进一步提升固废共治共管水平,我区还积极探索危废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开展热解析残渣危险属性鉴别工作,使油泥“转危为安”“变废为宝”,并通过打造海洋垃圾多元治理体系,建立“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利用“海洋云仓”数智平台,实现全区1462艘24米以上渔船船舶污染物全链条精准管控,保障海洋环境清洁。同时健全具有海岛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分类处理率与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高标准。
在绿色发展路径的探索上,我区系统谋划,清洁能源产业链积厚成势,LNG绿色能源产业加速延链拓链,氢能等新兴能源应用走在前列。目前我区发布了首个浙江LNG价格指数,启用全市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首座加氢站,打造首艘氢能示范船舶,全国首个国家级潮流能试验平台完成验收。此外,绿色生态农业和绿色建筑的大力推广,以及低碳运输体系的构建,也为减污降碳贡献了重要力量。
通过转型升级、减污降碳、减量降本等举措,我区相继涌现了“无废医院”“无废工厂”等,形成一个个“无废细胞”,以点带面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创建“无废细胞”69个,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全民参与的“无废城市”运转模式。
“目前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进入到了重点建设阶段,‘无废城市’管理理念将深刻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群众满意程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我区将进一步落实“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各类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组织管理、指导监督、考核奖励等制度。同时,持续深化“无废细胞”创建,进一步提升总结创建经验,更加深入到群众生活、企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由点及面,逐步形成规模示范效应,提升全社会“无废城市”建设的参与率,最终实现城市真正的“无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