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头两边有很多收购鱼货的鱼行。分别有公大鱼行、万成鱼行、衡顺鱼行、恒泰鱼行、益成鱼行、源利鱼行、益成鱼行、协和鱼行、协大鱼行、源鱼行、景兴鱼行、升泰鱼行……
大道头鱼行房子很特别,靠近港边的房子十分简陋,一半搭在港里——用松树打桩,好像云南少数民族吊脚楼那样,从地板缝里能看到脚下的海水,能听到吭当吭当响声。尤其是风暴天,潮水好像要涨上来似的,初次进入“吊脚楼”令人害怕。
这些渔行经营以大木桶和小木船加工鲜水产品,运销沪甬及周边地区,也搞本店批发。特点是数量少,鱼货鲜,卖买快。
此外,一些饮服行业,如菜社和客栈等都开设在大道头两旁。固定和流动饮食摊,更是应有尽有。
当年大道头海鲜是全国最新鲜的,其他地方无法与大道头比“卖鲜货,吃新鲜”了,大道头名符其实是活水码头代名词。
“一路南腔北调人,满目虾蟹鱼螺景。”风暴天,几千艘渔船拢洋,捕鱼人从道头上岸涌进中大街,向鱼行交易渔货,几十家鱼行向渔民讨价还价……中大街像一面镜子,充分体现沈家门“鱼兴则兴、鱼衰则衰”景象。
“多收了三五斗”之后,渔民喉咙胖了,可谓“老公抛头锚,老婆穿旗袍。”说着南腔北调,熙熙攘攘走进中大街,进布店扯布、进南货店买桂圆荔技、进百货店买衣食住行各类商品、进酱油店买食盐、进饭店喝老酒、进照相店拍照相、进戏馆看戏文……中大街热闹程度几乎可与上海南京路相媲美。反映的是渔业丰收后,渔民购买力很旺盛。
渔船拢洋,整条大街“满目虾蟹鱼螺景状”。
“透骨新鲜的小大捕张网货到了,快来卖哎……”近洋作业船为了别(赶)中饭或晚饭,分秒必争,占据有利摊位,摆开一只只鱼箩,透骨新鲜的旗鱼、虾潺、梅童、拖虾、糯米饭虾……一字儿摆开,买主立马围拢来,挑选过酒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