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各地抓捕、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刘志敏就是被追捕的对象。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培养革命干部,党组织决定派刘志敏到苏联学习。1927年秋,刘志敏秘密前往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经河南同乡曹靖华夫妇介绍,刘志敏与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共产党员李翔梧结为革命夫妻。

1929年秋天,刘志敏和李翔梧回国,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刘志敏做妇女工作。1931年夏,李翔梧夫妇准备到中央苏区前线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为了工作需要,刘志敏将心爱的儿子沪生送往洛宁中高村老家。在老家,刘志敏对弟弟李翔云、侄子李正儒讲苏联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的情况和中国革命的形势,讲党和红军的发展,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在对亲人进行革命教育的同时,刘志敏还教育、团结、争取了邻村地方实力派李元周。通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李元周有了革命的觉悟,最终牺牲在抗日前线。

在李翔梧坚持中央苏区斗争期间,刘志敏先后在江西和福建建宁坚持斗争。1933年,她任建宁中心县委妇女部部长。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红军工农武装,成立地方红军,支持革命战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围剿”。关心同志、工作出色的刘志敏深受同志们拥护和爱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刘志敏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2月,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战术,疯狂“围剿”闽赣苏区。在险恶的环境中,她以顽强的革命意志,旺盛的革命热情,领导闽赣苏区军民坚持革命斗争。刘志敏在棠地(今属宁化县水茜乡)遭敌第五十师包围。在突围中,红军损失严重,刘志敏不幸被捕,先后被关押在福建宁化县监狱和漳州绥靖公署监狱。

在狱中,刘志敏一刻也没有放弃斗争。她经常鼓励和教育与她一起被捕的其他战友:“不管敌人耍什么花招,动什么酷刑,我们都要顶得住,敌人是一时得逞,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在她的鼓励和影响下,战友们都表现得非常坚强,展开抗议和绝食斗争,迫使敌人改善监狱的恶劣条件。刘志敏对狱中的战友十分关心,无微不至。天气变冷,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外套脱下来送给衣着单薄的战友;还将一些生活日常用品分给狱中的女同志使用。敌人对刘志敏进行多次审讯和严刑拷打,她被打得遍体鳞伤,仍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保持了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气节。

1935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得知了刘志敏闽赣省委常委、妇女部部长的真实身份。刽子手以伪善的面孔对刘志敏说:“你带上行李,现在送你回家。”刘志敏立即意识到敌人要下最后的毒手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从容镇定地整理好头发和衣服,告别战友,昂首走出牢房,被押到漳州城外,英勇就义,年仅31岁。刘志敏牺牲后,在场的群众无不偷偷地伤心落泪。

1985年10月,在刘志敏牺牲50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共洛宁县委、洛宁县人民政府为李翔梧、刘志敏烈士树立纪念碑,建立纪念亭,召开纪念大会,杨尚昆为他们书写了碑名。

2024-09-0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85640.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