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小心疾病“秋后算账”

收好这份出伏养生指南

漫长的三伏天终于走到了尽头。出伏后,逐渐开始有了秋的气息,早晚温差增大、昼暖夜凉,很多疾病易在这段夏秋交替之际出现。那么,出伏后正确的养生方式,你知道多少?

一、出伏后要防“三病”

·防“秋老虎”咬人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发生在每年8月底至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持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秋老虎”出没时,通常会出现连续高温和极端高温天气,日射强烈、闷热感强,让人感到酷热难忍。此时气温高,人体水分流失大,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早晚温差大,易增加脑溢血、心梗等疾病的发作风险。出伏后,早晚温差大,建议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

·防“秋燥”伤人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耗伤津液,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防“秋乏”找人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浑身懒洋洋的,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

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想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二、出伏后,养生记住六点

·吃得“润一点”

此时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心情“好一点”

老年人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时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

平时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如条件允许,可以外出旅游,怡情舒心。其中登山活动有益于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和肺活量,也能很好地改善消极沮丧的情绪。

·喝得“多一点”

秋季干燥,平时除了多喝白开水,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之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有理气生津、平稳血压、舒肝解郁的功效。

·睡得“早一点”

出伏后易“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一般晚上10时30分就应该上床睡觉了。

·穿得“暖一点”

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一点,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一点。

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通风“勤一点”

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 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

三、出伏养生,远离六个滋补误区

·不能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后,根据体质对症调理。

·不能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建议做好荤素搭配,营养一定要均衡。

·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不能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有助改善高血压;多吃萝卜有助于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等。

·不能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不能越贵越补

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四、用食物对抗“多事之秋”

秋季是蔬菜、水果、海鲜等大量上市的季节,其中,名字里带“秋”的食物特别适合秋季养生,推荐以下三种:

·秋葵

秋葵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胡萝卜素、锌、硒等,其膳食纤维含量也较高,有助促进肠道健康。秋葵中有黏黏的液体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秋葵多糖,具有辅助降糖、降脂、抗氧化等功效。

·秋刀鱼

时下,秋刀鱼开始进入产卵期,鱼体内的脂肪特别多,肉厚甘香,鲜甜不腥。

秋刀鱼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锌、硒等多种矿物质,以及维生素E、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还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EPA和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对抑制高血压、促进脑发育、保护心血管等都有一定好处。

·秋梨膏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燥伤津所致的肺热烦渴、便干燥闷、劳伤肺阴、咳吐白痰、久咳咯血等呼吸道病症。

市面上秋梨膏有很多种配方,需要根据症状选择:

肺燥津伤者,症状为干咳、痰少或黏、口干咽干鼻干,或伴有声音嘶哑,午后潮热等,可选择含有川贝母(粉)、罗汉果、生地、沙参、麦冬、白茅根等润肺中药的秋梨膏。

痰热蕴肺者,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咳痰、痰多色黄、口干而黏、口渴等,可选择含有浙贝母、枇杷叶、陈皮、茯苓等清热化痰中药的秋梨膏。

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哪种体质或是否适合吃秋梨膏,最好先咨询医生。提醒:脾胃虚弱、手脚发凉、腹泻的人最好别吃秋梨膏,以免虚寒症状加重。

(来源:《生命时报》《中国中医药报》)

2024-08-28 小心疾病“秋后算账”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84533.html 1 3 收好这份出伏养生指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