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继慎,原名许绍周,字谨生,1901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土门店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921年4月,许继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常委兼联络部部长,参与领导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5月,许继慎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在共产党员蒋先云的帮助下,许继慎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和许多马列著作,逐步理解掌握了革命理论,成为“革命军人联合会”骨干和负责人之一。同年11月,许继慎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在新编教导团第二团担任排长,之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两次东征。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此时,许继慎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上任后的第一次战斗是强渡汨罗江攻打平江。在该战斗中,许继慎带领全营官兵向敌人发起凌厉的攻势,摧毁敌城郊堡垒;接着又在平江城下消灭了守敌的预备队,冲进城直捣敌军司令部,守军头目陆法自杀,敌群龙无首,平江不攻自破。在攻打汀泗桥和贺胜桥的战斗中,独立团以铁军的姿态猛烈进击,打通了通往武汉的大门,许继慎领导的第二营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0年春,中央决定将在大别山区的三支红军和三块根据地进行改编和统一领导,即将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一军,任命许继慎为军长。4月初,许继慎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即同特委书记郭述申一起迅速开展工作,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区委员会和红一军前敌委员会,并组成红一军军部,将原三支红军整编为红一军第一、二、三师。红一军的建立,不仅解决了鄂豫皖红军的统一指挥,相互配合的问题,而且为部队提高战斗力,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6月中旬,许继慎抓住有利战机,指挥部队大举出击,驰骋在淮河上游、皖西、京汉铁路南段等地,取得一个又一个大捷。在短短几个月内。红一军由初建时的23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威震江淮,有力地推动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许多地方相继成立了工农民主政府。9月中旬,许继慎等率领红一军离开革命根据地沿京汉线东侧北上,在袭击广水、进攻信阳两次攻坚战中伤亡惨重,未能成功。为避免更大损失,许继慎没有盲目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而是从实际出发,灵活作战,率部离开铁路沿线,南返根据地附近作战。一路上他选择弱敌,出其不意,消灭几股地方武装,帮助地方建立游击队,扩充部队。但这却被立三路线指责为“作战不力”“右倾机会主义”,并在改造红一军前敌委员会时,把他排斥在外。可许继慎对个人的升迁荣辱置之度外,仍全力指挥部队。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许继慎任第十一师师长。职务的变动并没有减弱他的革命热情,他以革命为重,积极贯彻执行特委的正确作战方针,实行“飘忽战术”,率部取得孝感双桥镇大捷,获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国民党军一个师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1931年4月,张国焘被作为中央代表派到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改造”根据地的党和红军。5月,张国焘在新集召开特委会议,改组红四军领导机构,许继慎被改任第十二师师长兼新设的鄂豫皖军委会皖西分会主席。张国焘借口尊重和加强领导,搞个人统治,对持不同意见者动辄扣上“立三路线”“反党”等帽子,但许继慎不为其淫威所屈服,坚决反对张国焘提出的远离苏区、冒险进攻的错误军事行动方针。
正因为如此,许继慎成为张国焘、陈昌浩一伙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欲除之而后快。8月的一天,国民党特务、许继慎的黄埔同学曾扩情派人给许继慎送来一封信,表示欢迎他带部队去投蒋介石,并许以优厚待遇。许继慎看后,连人带信送到了红四军军部。徐向前、曾中生立即审问送信人,断定这是国民党玩的“反间计”。张国焘得知此事,却大做文章,借“肃反”之机逮捕了许继慎,诬陷许继慎组织了反革命集团。在遭非法逮捕后,许继慎始终坚持原则,对党赤胆忠心。11月,许继慎在河南光山县新集被残忍杀害,年仅30岁。
1945年中共七大时,党中央为许继慎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党籍,追认他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