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霁初,1893年12月28日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西大街的一个地主家庭。王霁初刚懂事时,便被送到私塾读书。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使幼小的王霁初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家里人带他在城里或外地的戏班子看戏,使他更受启发,好像动了“灵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音乐。十七八岁的时候,王霁初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天津的南开中学。南开中学毕业后,风华正茂的王霁初,曾几次跑到东北伯父那里报考大学,但因为他数学基础不好,未能录取。
1929年12月25日,红三十二师乔装智取了商城县城,全城家家挂红布,人人系红带欢迎红军进城。王霁初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连夜编出歌颂革命斗争的歌曲《打商城》。打开商城以后,要建立县苏维埃政府,红军首长们都希望编支歌子唱唱,增加一些欢庆的气氛。恰在这时,王霁初送来了他编的歌曲。当他们了解到王霁初有着深厚的音乐功底时,就动员他参加了革命,并把编歌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此,王霁初摆脱了地主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新的生活。
参加革命以后,王霁初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了解,于是,县苏维埃成立大会的盛况、人民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工作的浪潮,特别是吴荆赤、漆德玮、吴靖宇等领导同志们的谈心,使他受到很多启发,一股歌颂新世界的激情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当即创作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鼓动人心的民歌。
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后,红三十二师司令部、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同志们都认识到,开辟巩固根据地,不能没有一个宣传队伍,更何况商城是一个歌舞之乡,于是决定成立一个剧团。县文化委员会的同志们赶紧筹备,招收青年男女参加剧团。王霁初贡献出他自己原来开戏班子的全部行头,又指导购买了一部分道具,在县委、县苏维埃随红军于1930年春天迁到商南山区之前,“红日剧团”正式成立,并确定王霁初任团长。从此,红日剧团在王霁初的指导下,严格训练,演技逐渐提高。演戏的脚本、歌舞词曲都是王霁初和红日报社总编辑陈世鸿等人创作,由县委和红军领导审查修改后上演的。
1930年3月,红三十二师和赤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撤进南部山区,城里随军撤走的有几百人。有个别人受不了山里的艰苦生活,暗地劝王霁初一块脱离革命,回家经营产业。王霁初断然拒绝,决心留下来继续为党工作。在红色根据地,王霁初带领剧团四处奔走,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苏区人民演出,配合共产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红军打了胜仗、区乡成立苏维埃政府、欢送子弟兵参军、土地改革、欢迎白军士兵起义投诚等,他们都去演出慰问。有时路经白区,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封锁线。碰到反动分子干扰破坏,王霁初和演员们一起勇敢地与之斗争,毫不畏惧。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很多,其中有《八月桂花遍地开》《打商城》《反动派吵嘴》《空树枝》《兵变歌》《十二月宣传歌》《送郎当红军》《乌鸦》《杜鹃》等等。红军的战斗,苏区人民生活斗争中一桩桩感人的事件,他们都能够信手拈来,变为演唱的材料。
1931年秋后,中共皖西北特委领导来赤城看过红日剧团的演出后,和赤城县委协商,将红日剧团调到特委,王霁初继续任团长。此时,王霁初已近40岁,并有3个儿子。自从参加革命后,王霁初将妻儿留在家中,很少回家探望。1932年春,红军第三次占领商城。县委、县苏各机关都从商南山区迁回城内。此时,王霁初带特委剧团来到商城城关,在县政府大操场、城隍庙、南河湾搭了几个大戏台,连日演出。城内和城郊的群众听说原来的红日剧团回来了,王霁初回来了,扶老携幼,纷纷前去观看,学唱歌曲。
王霁初到皖西北特委剧团不久,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省委迁入新集后,又将剧团调到省里,这时,省里有“红日剧团”和“蓝衫新剧团”两个剧团,指导老师都是王霁初。革命队伍中的熏陶,使王霁初逐渐锻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文化战士,他决心为了党的文化事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
王霁初本出生在富裕家庭,参加革命后,红军的生活极为艰苦,但他始终能和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在生活上从没一点特殊要求。尽管他病魔缠身,也从没要求组织上特殊照顾,红军战士们对他也深感敬佩。住在新集的时候,演出间隙,王霁初总是自己去开垦菜地,种点黄瓜、辣椒等蔬菜。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了战略转移,随后又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王霁初跟随主力部队到了四川,在一次战斗中,为了保护珍贵的文件袋,不幸牺牲了。195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王霁初列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