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蚂蚁岛精神在普陀渔区的历史影响

——以舟山虾峙岛为例

□何丽丽 周荣耿

蚂蚁岛精神的历史渊源

1952年2月,蚂蚁岛建立舟山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1958年7月26日,经普陀县委批准,蚂蚁岛成立了蚂蚁岛人民公社。1958年10月4日,《人民日报》3版头条通讯题目为《第一个人民公社——访五年来乡社合一的蚂蚁岛》高度赞扬蚂蚁岛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同年12月,蚂蚁岛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周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至此,蚂蚁岛声名鹊起。在“赶大寨,学蚂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把蚂蚁岛人民公社的红旗插遍全国渔区”的号召下,蚂蚁岛成为中国渔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掀起了渔业系统“学蚂蚁、赶蚂蚁”的热潮。

蚂蚁岛精神对普陀渔区

的历史影响

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社会主义建设的牢固根基

1、全民齐心抓生产

1954年初,蚂蚁岛小社并大社后,为了把多余劳动力引向远洋,决定再向国营舟山船厂订购两对大捕船急需资金20000元,干部社员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300余个妇女日夜搓草绳12万斤编织海蜇网收入9600元;二是发动社员变卖家里冬季取暖火囱、蜡烛台、耳环、手饰向社投资,74岁老渔工将积下来的30元棺材钱也拿出向社投资;三是社员一致同意三个月里不发预支,终于筹足造船资金,使两对新船按时投入生产。蚂蚁岛干部群众为铭记这来之不易的艰苦创业精神,便将这两对新船命令为“草绳船”“火熜船”。1959年9月4日,中共舟山县委发出《学习蚂蚁人民公社勤俭办社的通知》,要求各公社学习蚂蚁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精神,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扩大生产门路,开展技术革命,实现“六化”:近洋机械化、远洋拖驳机帆化、初步工业化、初步电气化、前方指挥电信化、后方操作半机械化。之后,县委在蚂蚁岛召开扩大会议,全体渔民代表书写《定叫蚂蚁之花开遍舟山群岛的决心书》,全县掀起了“学蚂蚁、赶蚂蚁、超蚂蚁”的群众运动。

蚂蚁岛精神深刻影响着虾峙岛渔民,虾峙喊响“勿吃肉,不穿呢,节省铜钿打新船、买机器”“为了机帆化早实现,节衣缩食心也甘”等口号。各村还涌现许多妇女拿出陪嫁金银首饰、铜火熜变卖现金,还提出“宁愿三年不分红,妇女种番薯养老公”,家家户户卖掉铜铁等金属器皿换钱,全岛妇女日夜织网、打绳索、搓草绳,挣来钞票投入打造机帆船。从1956年的4艘机帆船,到1959年增加到62艘,至1965年,虾峙全岛拥有机帆船228艘,全部实现了渔业机帆化。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虾峙岛大大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近二十年来,虾峙渔业产量始终占普陀县的四分之一,赢来了“浙江渔业看舟山,舟山渔业看普陀,普陀渔业看虾峙”之美誉。

2、以女代男建后方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1955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妇女彻底翻身当了主人。20世纪50年代以来,420名妇女建造的“三八”海塘,由妇女担任老大的“三八妇女号”机帆船……蚂蚁岛始终充分发挥妇女劳动力作用,各部门、各行业都有妇女参加,妇女为蚂蚁岛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互助合作化后,虾峙岛妇女喊响“革命红旗迎风飘,妇女翻身得解放,丈夫捕鱼闯大海,巾帼耕地种粮忙,妇女能顶半边天,齐心合力为四化”口号,前方渔民出海捕捞,后方妇女网支援前方。1951年,由于男人出海捕鱼,全岛约1200名妇女积极分子参加土改、加入民兵,站岗放哨,投入缴费镇反,支援抗美援朝、渔区政治改革等运动。70余名妇女担任乡、村干部,妇女民兵队长,720名妇女参加基干民兵。1953~1959年,有37名妇女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海带南移在虾峙大岙石棚港试养成功,虾峙全岛270余个嫂子、姑娘参加养殖劳动;1974年,300个姑娘投身海岛公路建设,冒酷暑、御寒冬,用土工具钢钎、铁锄,硬是在山坡挖石筑路,经过近两年的苦战,一条2600米的初级公路终于完工,园了海岛百姓世代能乘上汽车的梦。在虾峙渔业发展并成为闻名遐迩的渔业重镇历史进程中,虾峙妇女功不可没。

二、敢啃骨头、主动变革——社会主义改造的坚韧力量

1、建立“渔业供销社”,消除封建渔行垄断

1951年6月,蚂蚁岛九村民邹渭满为首发起成立“定海县六横区蚂蚁岛乡供销合作社”,按人头每人一万元(旧币)一股,共集股1500元,在时县总社的帮助下,9月开始营业,这不仅打破并触动了历史上封建渔行主对鱼货买卖的垄断制度;还为渔民采购供应渔业生产资料和居民生活资料避免了中间剥削,深受渔民欢迎。供销社的建立使蚂蚁岛渔民首先从流通领域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在此同时,虾峙岛也立即筹建“定海县六横区虾峙渔业供销合作社”并在沈家门石灰道头租借了四间楼房,专门供应渔业生产资料,又租赁3艘各500吨的运销船在洋地(海上)收购鱼货,方便了渔民,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历史上渔行主在收购渔货中“小门子称打七八”(折扣)短斤缺量,随意压价的恶劣手段。

2、成立“渔业互助组”,实现“互助合作化”

渔业互助组是渔区最早出现的渔业集体化形式,开始时的互助组时季节性互助组,亦称初级互助组,由一个作业单位组成,互助时间1个至2个渔汛,产品由互助组销售,收益分配按组合时劳动技术一次评定性的工分进行,账目公开,民主理财。这种互助组规模小,一年多变,劳力不固定。1952年2月20日,蚂蚁岛九村一般渔民刘森林接受党和政府关于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的思想,与渔工刘岳明、刘中德商量,自愿交出自已的全渔业生产资料〈船、网)以互助组统一分配制度取代历史以来的雇佣关系,办起第一个张网作业常年互助组。8月以后,在蚂蚁乡政府的引导下,18个临时互助组转为常年互助组。1953年春节后几天,九村刘岳明,夏金棠、陈保安三个互助组通过协商并吸收当年还未就业的17名渔工,合并成立“大互助组”(生产合作社前身)。接着,蚂蚁岛根据上级水产部门关于保护资源限制涨网的要求,乡政府动员渔民向银行贷款,新造大捕船7艘,把各村稍有远洋技术的渔民划出来,单独成立“远洋渔业互助组”。在此同时,虾峙岛上的乱石岙(即现黄石村),蒋贻秧、蒋贻朗、陆文朗等五对渔船在嵊山带鱼汛捕捞中,利用大风回港避风空隙时商量并成立了初级渔业互助组,这以后岛上互助组似星火燎原,迅速在全岛普及,为以后的互助合作化奠定了基础。

1953年6月,中共舟山地委首先以蚂蚁岛乡刘岳明互助组为基础,试办长沙塘渔业生产合作社。经工作队宣传动员后,蚂蚁岛以行政村为单位,全乡办起了首个合作社,组员占全乡总户数的92%。至此,蚂蚁岛成为浙江省沿海地区第一个实现合作化的乡。是年冬汛,地、县领导带领大批干部奔赴渔场,大张旗鼓宣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在嵊山渔场,地委又确定了互助组基础比较好的虾峙黄石、嵊泗黄龙、沈家门鲁家峙、墩头、岱山高亭等五个乡发动渔民入社,先搭架子,到渔汛结束回家再处理政策。渔汛结束,虾峙黄石渔民立即派代表赴蚂蚁取经,1954年从初级社转为高级社。

3、渔区民主改革,蚂蚁虾峙走前列

1953年4月25日,中共舟山地委向省委上报《关于今后的渔民工作问题的报告》,报告说:“当前渔民工作问题很多,封建反革命残余势力没有彻底消灭,渔民觉悟不高,组织不纯,武装组织既少且弱,生产没有恢复,渔民生活还没有基本改善,互助合作有些混乱,更严重的是在许多地方简直还是空白……而封建的、高额的剥削也没有完全改变,因此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互助合作运动也不能正常的开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渔民中需要一个全面的系统政治改革运动,否则不能解决问题”。渔改准备工作首先是“搞好典型,领导上取得经验”。省委同意了这个报告,舟山地委决定选择蚂蚁岛(近洋)、虾峙岛乱石岙(远洋)作为舟山地区试点,开展渔区民主改革。由于虾峙岛渔民尚在投入夏汛远洋捕捞,故渔改的试点先在蚂蚁开始。1953年5月1日,地委渔改试点工作队30名干部,由舟山专区行政公署副专员王裕民、地委宣传部部长周效儒(兼工作队长)率领进驻蚂蚁岛。

1953年7月,夏季渔讯结束,中共舟山地委在地委渔工部长陶清带领下,地委渔改工作队一行23人还有当时国家水产部的干部4人进驻虾峙乱石岙(之后又增加地委组织部科长彭富贵为队长8人进驻大岙作为试点),工作步骤、方法原则上参照蚂蚁岛。工作步骤基本是:(1)走门窜户,访贫问苦,摸排情况;(2)发动群众、组织会议,动员贫苦渔工控诉旧社会深受三座大山封建剥削和压迫。控诉大会上,广大渔工吐不尽旧社会的非人生活,在台上都禁不住嚎啕大哭,激发起广大渔民的阶级觉悟:共产党领导穷人彻底翻身还当家作主,从而一致表示要永远听党的话,跟着共产党走;(3)划分阶级成份。在总结土改工作的经验教训中,蚂蚁、虾峙都对土改时扩大错划成份的地主等作了纠正,从而缩小了打击面,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4)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巩固基层政权。1953年10月,首批发展预备党员4名并建立临时党支部,年末又发展新党员12人,健全建立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社团组织。

通过渔改,蚂蚁、虾峙渔区都出现了新的面貌,广大渔民的政治觉悟空前提高,爱国、爱党、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渔业生产开始腾飞。

4.实现“五社合一”,“人民公社”创先例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推进,海洋渔船经营方式变革也随之跟进。渔业生产的迅速扩大,使蚂蚁岛有限的近海渔场(张网桁地)成了各渔业社争夺之地,渔场纠纷不断,要想跳出发展必须发展远洋作业,但又面临社小资金少的难题。1954年春,蚂蚁岛乡毅然决定全岛四个近洋渔业合作社、蚂蚁乡渔业供销社、信用社、手工业社合并为一社,实行一岛一乡一社,统一安排渔场、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解决了近海渔场的争夺纠纷,捕鱼技术得到交流,远洋渔业不断发展,集体资金有效积累。至此,蚂蚁岛实现了渔、农、手工业、供销、信用社“五社合一”,党员发展到15人,乡党支部领导均担任社队领导,形成了一岛一乡一社,基本上已具有人民公社性质,以后有人著文这就是人民公社雏形,鉴于此,许多媒体及领导人讲话称蚂蚁岛为“全国笫一个人民公社”。1958年8月初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8月24日,中共蚂蚁岛生产合作社总支向普陀县委提出《关于要求试办人民公社的报告》,普陀县委立即派干部进行人民公社的试点。1958年9月26日,正式改称蚂蚁岛人民公社,10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并通过《舟山日报》对外发表。

1957年11月,虾峙岛被中共舟山地委从普陀县划出,撤销区、乡编制成为地委直辖,建立中共舟山地委虾峙工作委员会。1958年8月18日虾峙共产主义公社(后改称为人民公社)经舟山地委批准宣告成立,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社合一”体制。时入社3038户,14267人,包括9个高级渔业社,金钵盂养殖场,7个手工业社,14个农业社(队),12所中小学,3家医院及供销、信用社;公社成立后还派出党委副书记邹善智(蚂蚁岛人)等人去蚂蚁岛学习机构设置、政策处理、“十不要”(吃饭不要钱)等经验。1960年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中出现的“一大二公”“大锅饭”“五风”等问题,党中央及时作出了纠正和调整。同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人民公社六十条)明确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现阶段人民公社根本制度,纠正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虾峙人民公社随之解体改称区委、区公所,下属四个行政体制的人民公社。

三、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社会主义发展的制胜法宝

1、学比赶超争高产

在学习蚂蚁“比、学、赶、帮”号召下,虾峙广大渔民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创造了许多渔业高产事迹。1953年春汛,虾峙区栅棚乡枫树岙渔业生产合作社严孝华担任老大的这对木帆大对船,发扬首闯精神探捕开拓新渔场,与省渔业指导站忻阿来的机帆船同时北上吕泗渔场,在探捕中捕获1294担(64.7吨)小黄鱼,首创全省木帆大对作业捕小黄鱼产量最高纪录,名扬全省。当年被评为普陀县劳动模范,1956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在全省农林牧渔表彰大会上授予他“模范生产者”称号,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58年,周叙成、陈良银老大双双在全县首创年捕捞产量破万担记录。60年代后期,虾峙渔区开展争创“万担机帆船”和“千担大捕船”高产擂台赛,学比赶超,勇争上游,高产大队和高产渔船不断涌现。虾峙渔业产量从1950年的3227吨,1960年增至19077吨,1978年60168吨,1998年突破10万吨,虾峙渔业一直以高产扬名,位居普陀区、舟山市渔业乡镇之首。

2、技术称雄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获舟山市、普陀区渔业杰出人物、60年来渔业发展杰出贡献(领军)人物5人,市、区渔业劳动模范 20人,市优秀名老大3人。虾峙镇是舟山市、普陀区获得海洋捕捞高级技师职称最多的一个渔镇。全镇被浙江省政府评定授予渔民捕捞高级技师有3人、获评渔民捕捞技师11人。因渔业杰出贡献被省市县(区)授予“杰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者6人。渔民捕捞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科学捕鱼老大”、沙峻渔业村带队(头)船老大周叙成,1958年首创机帆船对船产量 10274担(513.7吨)。他担任船老大的这对船,自1968年至1979年连续12年全年捕鱼超万担,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受到国务院的奖励。同时1970年至 1979年,周叙成老大还带领沙峻渔业村 10对机帆船实现10年年均对船产量超万担,被渔民称为“捕鱼大王”。

还有风格老大陈良银、海鸥老大陈照夫、“打”大黄鱼名老大张忠仕、渔网具高级技师周阿仕;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率先开发北太平洋鱿钓作业的浙江省名老大李科平;全国劳动模范、围网高产、见义勇为名老大刘位国;省劳动模范林松定等一大批对虾峙渔业创造辉煌业绩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老大和渔民技师。捕捞人才、技术能手辈出,成就了虾峙渔业的辉煌和可持续发展。

3、巾帼不肯让须眉

继蚂蚁岛首对“三八妇女”号机帆船出海后,1975 年10月17 日,虾峙镇沙峻渔业大队青年妇女,壮志凌云,团结一心,决心打破旧有“女人上船船要翻”“妇女捕鱼鱼头散”的谣传和千年旧俗、陈规戒律,以“妇女能顶半边天,决心闯出大海去”的豪言壮语,先后两批选派了22名妇女先跟随渔民老大出海锻炼并虚心向男渔民学习捕捞技术。并由大队党支部挑选捕鱼技术最好、经验丰富的老大带领这班女渔民,手把手地施教,使她们在大风浪的实践中慢慢地闯过了晕船、抗浪、识潮、操网、驾驶、掌握机器等技术,逐渐适应海上生产作业与妇女生理特殊、日常生活如吃饭、睡觉等习惯,终于获得了“海洋大学”的“毕业证书”。三年后的1978年3月8日,大队专门为她们改装成一对新型机帆船,命名为“三八妇女号”,正式由本队大队党支部委员、妇女民兵连长、22岁姑娘陈雪春担任网船船长,沈家门城镇到虾峙沙峧大队插队知青谢勤,担任偎船船长,22名17~23岁青年妇女为船员。在经受了为时三年的艰苦磨练和海上作业的严格训练后,逐渐掌握了海上捕捞作业的规律。1978年10月17日由陈雪春任船老大、谢勤为偎船老大的“三八妇女号”机帆船,正式扬起风帆,勇闯浩瀚大海投入海洋捕捞。

虾峙“三八妇女号”机帆船出海、女老大掌舵、妇女下海捕捞的创举,谱写了舟山渔业史的新章,展现了海岛巾帼不畏艰难、勇立潮头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时代新风。全体女民英姿飒爽,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情操,实践了“身着旧衣裳,走出闺秀房,脚踏千重浪,捕鱼富村庄”的豪言壮语。1979年沙峧大队“三八妇女号”机帆船勇闯浩瀚大海 ,出征捕渔,渔获产量还喜获丰收,成为历史美谈。

4、远洋捕捞开先河

蚂蚁岛历史上都以近海涨网作业为生,随着渔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蚂蚁岛党组织决定生产作业由传统的沿海近岸定置张网,积极稳妥地转向远洋流动作业(习惯性称远洋作业〉渔船也由张网船、背舢舨等小型木帆船向大捕等大型木帆船发展。是年下半年各互助组通过社员投资,银行贷款,又新造大捕船7艘,1955年大捕船达到顶峰,春汛达到大对船8对。然而传统作业的张网对远洋捕捞作业一下不可能熟练,生产产量低下。中共舟山地委渔工部立即派员去虾峙岛乱石岙(时已称黄石)选拔优秀老大进行支援。

在虾峙黄石村党支部的动员下,虾峙岛名老大陈良银领命担任蚂蚁岛远洋作业带头船老大,他不负使命、不辞辛劳,除正常检查各对渔船的生产、工具、网具等外,还利用风暴空隙,多次向蚂蚁岛老大、渔民传授航行要诀;为保证渔船航行安全的沿岸岛礁(明礁、暗礁、干出礁),渔场潮汐、海况变化和搜找渔群经验,捕捞中偎网船互相配合等等,使蚂蚁岛老大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很快提高了捕捞技术,是年产量大幅提升,在两年多的时间中陈良银为蚂蚁的远洋渔业发展贡献良多,蚂蚁岛的远洋捕捞技术大有提高,收获颇丰,还促进了远洋渔业的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浙江省对海洋捕捞坚持“近海禁,外海控、远洋拓”的指导思想,认真实施国家提出的近海捕捞“负增长”计划,积极倡导并坚决执行“伏季休渔”制度,严厉整治“三无”渔船,并大规模开展旧渔船淘汰报废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积极稳妥地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开发利用公海渔业资源,努力实现海洋捕捞渔业的可持续发展。90年代初,虾峙新一代渔民在发展远洋渔业中勇立潮头,敢打头阵,开始瞄准远洋渔业。全新的鱿鱼延绳钓作业在虾峙渔区,星火燎原。1995年7月,虾峙大岙渔民李科平自筹资金购买第一艘远洋旧渔轮赴北太平洋进行远洋鱿钓作业,标着着虾峙渔业走出国门、驰骋外海。2001年,虾峙镇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鱿鱼之乡”,成为全国群众渔业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委、政府嘉奖。虾峙远洋鱿钓经验在全国一枝独秀,为全国群众渔业开辟了一条现代发展的新路。2001年,虾峙镇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鱿鱼之乡”,成为全国群众渔业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委、政府嘉奖。虾峙远洋鱿钓经验在全国一枝独秀,为全国群众渔业开辟了一条现代发展的新路。

3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远洋鱿钓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远洋鱿钓走过了光辉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600余艘远洋鱿钓渔船,产量近60万吨,产值约70亿元,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舟山远洋渔船达到近400艘,也成为全国的远洋渔业海洋强市。

结 语

2005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蚂蚁岛视察时指出:“蚂蚁岛曾有光荣的艰苦创业史,现在又与时俱进,渔区呈现新气象。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蚂蚁岛精神是舟山海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奋斗精神,是浙江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虾峙岛人民将永远以蚂蚁岛精神为发展路上的原动能,与时俱进,向海图强,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渔业发展的海岛样板。

2024-08-22 ——以舟山虾峙岛为例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82914.html 1 3 蚂蚁岛精神在普陀渔区的历史影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