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雨凝 通讯员 刘文吉 郑晓艇)随着我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海岛”系列活动的持续火热开展,一股浓郁的文化暖流正悄然涌动,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非遗图景,让不同年龄、不同区域的群众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日,在沈家门街道海星社区的小舞台上,布袋木偶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居民的目光。精致的布偶在艺人手中活灵活现,细腻婉转的唱腔与悠扬的二胡声交织在一起,仿佛穿越时光,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真是太好了!”朱康明老人满脸笑意地说,“这些传统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文化的温暖。”
与此同时,在东港中学的教室里,非遗的种子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渔绳结编织技艺、普陀刺绣艺术、普陀渔民画及衍生品……一门门传统技艺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被学生们一一解锁。渔绳结教室里,细绳在孩子们手中翻飞,一个个精美的结饰在此诞生;普陀刺绣艺术课上,一针一线间,孩子们绣出了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在渔民画作品上,孩子们则用色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出了心中的海洋与梦想。
“渔民画是舟山海洋文化的瑰宝,它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邀给孩子们上课的普陀渔民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红飞感慨道,“看到他们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我深感欣慰,这正是非遗传承的意义所在。”
据悉,自2008年舟山市公布第一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起,我区文化部门就与区教育部门积极联动,推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蓬勃开展。我区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都设置了非遗拓展课程,还编制了非遗特色校本教材。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所、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2所、区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9所。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学生们不仅能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更能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此外,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还将非遗活动播撒到了海岛各地。在六横、蚂蚁、虾峙等海岛各地,布袋木偶戏、跳蚤会(舞)、渔工号子、翁州走书等精彩的非遗培训和体验活动频频上演,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非遗艺术之美,也让普陀非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非遗‘三进’活动自启动以来,一直深受群众喜爱与好评。这项活动在我区的火热开展,不仅丰富了我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非遗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弘扬了海岛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是我们促进非遗薪火相传、历史文脉赓续的一个有效途径。”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区文广旅体局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的理念,密切关注并响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创新非遗活动内容,拓宽活动覆盖面,将非遗活动推广至社区、礼堂、校园等各个角落,以点单服务的形式,让老百姓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并参与到喜爱的非遗项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