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伏天”的日期如何确定的
“三伏”的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历法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合起来叫“三伏”。
初伏、末伏持续的时间均为10天,但中伏的日期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二、“三伏天”高温持续,要警惕中暑
·轻度中暑
表现为头晕、腿软、大量出汗、肌肉酸痛僵硬,但意识保持清醒。
·中度中暑
体温升高到38℃至40℃时,出现面色潮红、皮肤发干发热、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的症状时,提示中度中暑可能。
·重度中暑
如体温达到40℃以上并伴有上述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昏迷、痉挛等情况,提示重度中暑可能,情况危急,需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并送往医院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
三、发现中暑如何处理
一旦确定为中暑,应立即移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解开衣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散热。
神志清楚者应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品,如淡盐水、西瓜水、绿豆汤等,小口慢饮,忌短时间大量饮水,尤其不能猛灌冰饮。同时,可用湿毛巾、冰袋、风扇等进行适度降温。
轻者经以上处理即可恢复,但重度中暑的人需要及时送医进一步诊治。
四、“三伏天”注意以下5点
1.做好防暑,尽量把外出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户外作业、运动避开中午12时到14时的时间段。
2.尽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外出时使用防晒霜,身着轻便、色浅、宽松的衣服、头戴宽檐帽在烈日下工作的人,应增加休息时间,避免过于疲劳。
3.多喝水,而且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如果在户外剧烈运动,应该每小时喝2杯至4杯水,以淡盐水为宜。
4.在炎热天气下运动,应缓慢开始,如果心脏开始跳动加速,并感到气喘吁吁,应停止运动。
5.应注意观察自己和家人以及朋友同事的身体情况,对于老年人,应该注意询问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五、“三伏”养生,消暑纳凉可试试这些方法
·少量多次补水
夏季应多喝水,但注意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500毫升);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喝,水温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
·吃“苦”开胃
进入“三伏天”容易食欲不振,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菊等;中医认为,苦入心,能清心火,利于夏季养心;注意: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
·别太贪凉
空调太冷容易引起多种不适,最好调到26℃左右,或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重点护好颈、背、腹、腰、膝盖等部位;大汗淋漓后,不要冲冷水澡;尽量少吃冷饮,如果一定要吃,最好在正午到下午3时之间。
·衣物选棉麻材质
衣服的材质会影响汗液蒸发;推荐宽松、吸湿性好的棉、麻、丝等材质,或者选择透气性强的合成纤维材料。
·晚睡早起
晚睡并不是提倡熬夜,而是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晚上十一时30分前入睡,早上六七时起床较好;中午可以午睡30至60分钟,有利于气血平衡,帮助补充体力。
·预防“情绪中暑
高温酷热天气,人们易出现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等“情绪中暑”迹象;静坐、浇花、读书、听音乐等都有助缓解烦躁心情。
六、“三伏”养生,避开这些误区
误区一:三伏贴包治百病
三伏贴主要用于治疗肺部、骨关节等方面疾病,适用于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虚寒体质等人群;
不适合孕妇、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湿热体质和皮肤严重过敏的人群。
误区二:绿豆汤喝越多越解暑
夏季喝绿豆汤利于解暑,但大量饮用易伤脾胃尤其易腹胀腹泻人群不宜多喝。
误区三:防暑不怕凉
“三伏天”做好防暑的同时,也不可过度贪凉;
大量饮用冷饮会损伤肠胃,大汗后受凉还可能导致供血不足。
误区四:伏天就要“以热制热”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以热制热”;
喝姜枣茶、喝羊汤等“热养法”会导致内热体质人群上火;
出汗过多还会引起心慌等不适症状。
误区五:每个人都适合晒背
两类人群不适合:一是对紫外线过敏的人群;二是体质属于阳气偏盛或阴虚阳亢的人群,常容易上火、咽喉肿痛、大便秘结等;
此外,有基础病的人群,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以及孕妇和幼儿正常晒太阳即可,不用刻意晒背。
误区六:最热时锻炼可提高耐热力
“夏练三伏”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要避免在户外过度运动,即使年轻人也需避开最热时段户外锻炼,以免中暑。
(来源:《人民日报》、舟山气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