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一条西河一条路 围堰平海墩头扩

我家沿着兴建路以墩头为中心向外蔓延,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数百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眷恋。

我小的时候跟所有的郭家人一样,长在墩头,家门口有条河。塘墩外靠大海的位置叫外墩头,另一边则叫里墩头。河上有座石头造的桥,在它的尽头有两个碶门连接着大海。这便是上世纪兴建路大致的风貌。

兴建路原名墩头塘,于1981年开始拓宽,1982年改名为兴建路,1990年改建完成。路两侧分别矗立着舟山水产食品厂、舟山船厂、舟山柴油机厂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关系着普陀的国民经济命脉,遂取此名,大概意为经济建设、兴旺发达。

沈家门墩头,旧称习惯为郭家墩,当时居住人口多数是郭姓人氏为主。《定海厅志·舵隩莊圖》上面标注了郭家墩的位置,结合现行沈家门地图,明显可见墩头塘就是郭家墩,郭家墩即为现在的兴建路。

沈家门地理环境特殊,现有的道路多为围海造田而来。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二十五日,徽宗派徐兢出使高丽,途径沈家门,他在后来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这样记载:“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这是对沈家门地理最早的描述,指的是北宋末年沈家门除山外,没有多余的田地和道路,可以说沿着山脉筑塘围堤修路,便是沈家门道路的历史。关于沈家门最早的道路有两种说法一是《沈家门镇志》记载的康熙四十八年(1709)定海知县缪燧发银,筑东横塘(司湾塘)长255丈。二说是清光绪《重修富都乡鼓吹里马鸣隍庙功德碑》记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司湾塘成,千户聚居多业渔航”。可以肯定的是沈家门最早的道路是司湾塘,具体时间不做论述。

旧时沈家门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土地稀缺的窘境,只能依山麓、围海造塘成地,同时海塘又有为路防浪之用。而郭家集全族之力修建的墩头塘则是其中的代表。墩头塘的建设在当时有两个之最,一是在沈家门境内所修建的造塘米(丈)数最长,二是修路造塘(含后期修缮)人力、物力、资金全是族内自支投入,集全族之力修建,未靠官府拨款。

《定海厅志》有:“墩头塘,西起天打岩,东至伏虎山,长783丈,旁有小碶”的字样,这正好对应了我们先祖修塘的米数。

当然关于墩头塘修建的历史,在我们族里有口口相传的这么一个故事。康熙年间,墩头天打岩泥墩之外仍属于一片汪洋,二世太公郭国荣赴沈后靠着做糖担的生意有了点积蓄,便着手考虑修塘筑堤建设外塘(即文献记载中的墩头塘),造福乡梓,在海上结合水文和地势进行勘测,最终选定了天打岩山嘴至伏虎山嘴这一段海域进行填海围堰(我们族里对比康熙《定海县志》与光绪版《定海厅志》可以明显看到康熙年间,现墩头还是一片外海)。

选址后,国荣太公带着后辈子孙从附近山上挖石,那时条件艰苦,男丁负责开山,妇女负责送水煮饭,甚至儿童也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集全族之力投入这项工程。他们自西向东分三个标段开始,先从天打岩山嘴(现丽呈睿轩酒店附近)修至现渔市大街附近,并取名为万德塘,再修到现外河口路南侧口,取名为半塘,最后修到了伏虎山嘴(即现伏虎路南侧口),取名为关塘,同时建设时在东西两侧口各建大碶门一座,用于排水出海。整个工程长783丈(2610米),耗时三代人。

初建的海塘宽度并不阔,只是为了防止海水倒灌进来,只能称为一个基础,后代人不断拓宽,总计至少六代以上的郭家人辛劳付出,这才有了现在横贯沈家门城西的墩头塘。

这期间沈家门原有各时代迁移而来的移民所修建的小塘若干,外塘建好后先祖在前人基础上将这些小塘连了起来,就有了如今的东海中路,为区别于外塘,该塘又称为里塘。

修塘期间先祖引北面山脉之水,在沈家门原有的几条河网基础上或拓宽加深或再挖水路,使小溪小河与山水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横跨沈家门城西的河,与大海接壤,该河截至目前仍为沈家门第一长河,组成了灌溉和防灾的功能。因地处城西,故民间称为西河,与城东的东河互相辉映滋养了沈家门这块膏腴之地。有了这西河后,便有了改善土地盐碱度及附近种植庄稼的条件,也确保了这一带免受旱涝灾害的侵蚀,为沈家门城西腾飞提供了敦实的市政和水利基础。

该河有两个出口,水道水网贯通,出口处均设有碶门进行控制,东侧碶门在原舟山食品厂东,西侧碶门在原墩头船厂西。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了里外两西河的说法,随着沈家门大开发到了现代外西河全长1.90公里,东侧以外河口路为起点,西侧以墩头闸为终点。里西河全场0.972公里东侧以食品厂宿舍楼为起点,西侧以蒲湾二区为终点。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需要建成这么一个海塘市政、水利工程,都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更何况在那没有施工机械,全靠人力肩挑背扛的年代,先祖们又付出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心血呢?

外塘被后世称为兴建路,而里塘则称为东海中路,随着时间的推移,里塘和外塘接壤,中间便有了西至天打岩山嘴,东至伏虎山嘴,北接东海中路,南临滨港路,涵盖现代墩头社区全境、西河社区全境、西大社区部分的大块田地。而这两条路似一条蜿蜒的长龙,向大海讨地,哺育了这一带丰饶的物资。同时外塘主要有着防浪抗潮的作用,为了防止海水倒灌,郭家人于每年农闲时在族中长老的带领下,对海塘进行修缮,历年历代如此,这个维持了数百年的使命直到1950年舟山解放后,由郭家交到政府手上,同时郭家也将历代留传下来的田产、土地、商号全部捐给国家。

旧时代民生凋敝,修缮这片海塘只能靠郭家族人之力勉力维持,而新时代适逢伟大的历史机遇,这片土地得以重新激发出无限活力,蓬勃发展,郭家修建的海塘随着历史变迁,也完成了使命,化为两条交通干线融入于这片土地,成为了沈家门璀璨的明珠。

2024-07-11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70889.html 1 3 一条西河一条路 围堰平海墩头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