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夏至三候

中国古代将“五天”称为“一候”,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每个节气的“三候”结合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又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夏至第一候:鹿角解】

鹿角被古人认为总是向阳而生,到了夏至这天,阳气达到极盛,但过了这天阴气萌

生,所以象征阳气的鹿角开始脱落。古人认为,麋与鹿虽属同科,但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而麋因属阴,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夏至第二候:蝉始鸣】

蝉鸣几乎成了夏天最响亮的名片,在《童年》这首歌中,“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声声叫着夏天”,成了记忆中夏天最贴切的形容。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就会因感阴气之生而鼓腹开始鸣叫。

【夏至第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在夏至节气之后它们往往刚开始萌芽出苗。

夏至·风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2024-06-21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65271.html 1 3 夏至三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