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上5G了吗?4月18日,工信部发布,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5G用户普及率已超过60%,5G应用已经融入到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尤其在工业、矿业、电力、医疗等重点领域规模推广。
5G加速普及中,6G已拿上未来的“号码牌”。
放眼全球,关于6G技术、6G指标、6G应用场景等与6G内容相关的探讨与日剧增。各国、企业、科研机构都积极投入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大多数人不再为网速困扰的今天,在5G还未完全“征服”普通人的当下,我们为什么开始谈论6G?关于6G时代的想象,又是否只是一场科幻梦想?
布局6G,正当其时
社会学家安德鲁·基恩在著作《科技的狂欢》中提到,科技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活。
也许此前,你认为5G手机相较4G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换个角度,从2019年5G正式商用开始,小到短视频直播、元宇宙,再到如今的AI人工智能、ChatGpt……这些轮番刷屏的新生事物,是否不断打破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它们,都是站在5G网络的“肩膀”上实现的迅猛发展。
移动通信以十年一代的速度向前演进。到今年,5G进程即将过半,5G-A商用开始大面积铺开。关于6G的探讨,正当其时。
2023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提出6G应用典型场景以及能力指标体系。今年3月,国际标准组织3GPP确定6G标准化时间表,第一批6G商业系统有望在2030年投入市场。
可以说,6G研发已经进入新的篇章。“6G的研究与5G紧密关联,今年是5G-A的元年,借助5G-A来为6G新的应用场景探路,也为6G早期研究成果提供落地的机会。“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全球6G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如此说道。
随着5.5G技术在全球全速推进发展,我们能看到的创新亮点,都将在6G时代加倍放大。邬贺铨认为:“一些6G的研究成果不必等到2030年,现在就有用武之地。6G并非遥不可及。 ”
比如今年以来火爆的低空经济,就是提前试验6G候选技术的“梦工厂”。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尤肖虎介绍,在6G标准产业化之前,我们的技术研发已经非常扎实。他指出,很多技术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在实验系统上能够反复地进行验证,甚至是可以用这些实验系统来预先验证未来6G的一些关键应用。他指出,在大力发展低空互联网或物联网的当下,一些6G的候选技术就可以提前“上天”进行试验。
空天地一体,剑指多个万亿规模产业
10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一张桌子或一块黑板,生活中的冰箱或洗衣机,它们能像如今一样无时差“上网”。到6G时代,万物将以“智能”连接。而我们所说的万物,范围也将拓宽到更广大的天地。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在2024全球6G大会分论坛中介绍,相较于5G,6G网络在传输速率、时延及用户体验等层面均呈现显著提升:峰值速率将会达到100Gbps,较5G提升十倍;时延将会降低到0.1毫秒,仅为5G的十分之一;而从端到端业务视角看,用户体验将提升2至3倍。
在《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中,6G融合通信、感知、计算、AI、安全等多维能力要素为一体,空天地一体泛在连接,是6G的核心技术特征。
届时,终端可能不仅是我们手上的手机,还可能在低空的无人机上,基站不仅在地面,也有可能上星,在天空地多域并存,同时兼顾带宽、时延、能效和成本多维度的要求。
在邬贺铨看来,6G将催生多个万亿级规模产业。比如将来人形机器人在智慧工厂中应用会更广泛。“6G更低的时延、更强的算力,可以帮助智能机器替代重复性、耗费人力的工作。”此外,新能源汽车可以与智能网联技术更好地结合,成就万亿级智能网联车产业。再比如,卫星互联网和低空无人机产业等等。
除了高精尖的前沿领域,人们的生活也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人工智能达模型可以嵌入到手机上。邬贺铨说,用户可以用手机生产各种创意,也可以将它作为个人医疗助理、个人学习辅导工具,引领新一轮用户生成内容时代。
梦想成真,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重大机遇和挑战总是共生共存。在触摸未来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正思考着诸多问题的解决路径。
尤肖虎提到,AI算力的高能耗和6G指标中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性,相互矛盾。“要在6G当中实现通信AI一体化,那将需要前所未有的巨大算力。如果解决方案不当,将会产生非常高的能耗。”他认为,发展6G,我们面临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会绿色要求。
对此,他和研发团队提出了一个包含多层AI的新框架,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轻量化网络模型,实现既具有实时特性,同时满足低能耗的6G发展愿景。
尤肖虎指出,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移动通信产学研用各方面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协同推进机制,具备了非常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商,还是科研院所的人才培育与规模,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6G时代,能够延续研发整体性的优势,这是最为珍贵的。
不可回避的是,此前,保受期待的5G近年来在市场中的表现并不如预期。邬贺铨认为,一方面,在工业互联网应用中,5G低估了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挑战和工业内网标准碎片化的门槛,使得面向消费级的网络架构在工业场景“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尽管5G的频谱效率和单位能效远远优于4G,但用户难以感知这一优势;用户流量成倍增长,也没有反映到运营商的ARPU值上。
“因此,6G需要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终端、网速、频谱、智能、安全、时延的差异化偏好。既要支撑要求更高的行业应用需求,同时低成本地满足消费端的用户刚需。”邬贺铨认为,未来6G发展中,要更加强调应用生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包括6G的需求研究、技术研究、标准制定等全流程环节。
此外, 6G技术的高挑战性,对高水平标准的国际统一也有更高、更迫切的期望。“我们需要集思广益,为6G的国际合作创造更好的开放生态,通过领先的技术在国际合作中赢得尊重。”邬贺铨说道。
(来源:潮新闻App)